無後援新手爸媽照顧新生兒~這6大重點必須知道! Newborn care basics

Newborn Care Basic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2 年 7 月 20 日

新生兒照顧基本知識 Newborn care basics 對所有爸媽來說,真的是學習一門新的課程,我們在醫院住三天後,就帶小孩回家,自己照顧新生兒。

還記得~朋友知道我懷孕的時候,都對我說:歡迎來到睡不飽俱樂部!

在寶寶實際出生後,我們的心裡都覺得這30多天:豈止是睡不飽俱樂部,根本也是「睡不了俱樂部」?或是「睡不好俱樂部」?

unsplash
Photo by Jordan Whitt on Unsplash

趁著還記憶猶新時,整理了分享給需要的你!希望能幫助到跟我們一樣自己學習帶寶貝的新手爸媽~

前言

新生兒最不會哭鬧的時間就是出生後的24小時,接著,有印象的就是新生兒開始笑、開始動動手腳、開始擠眉弄眼、開始眼神飄向房間的某一處⋯,不知道看到了什麼?

喔!等等!這些都只是所謂美好回憶⋯。

不斷討奶、瘋狂大哭、不肯睡覺可能才是更深刻的,因為他不睡⋯你也別想睡了。

我們就先從哭泣開始講吧⋯

newborn care basics
Photo by Tim Bish on Unsplash

哭泣

小孩的哭泣不會沒有理由,當他們還不能跟我們一樣用言語表達的時候,哭聲就是他們跟我們溝通的方式。

澳洲的音樂家 Priscilla dunstan 提出嬰兒語言 (baby language) 針對0-3個月的嬰兒跟父母溝通的哭聲差異的說法。

The five basic sounds in Dunstan baby language are:

Neh = “I’m hungry!

Eh = “Burp me!”

Eairh or earggghh = Gassy or need to poop

  1. Heh = physically uncomfortable (hot, cold or wet)
  2. Owh or oah= “I’m sleepy.”

我們家小孩要吃奶的時候,真的會發出類似Neh的聲音,剛開始我跟家屬一直覺得他再說在說「來啊!來啊!」(我想要吃奶了啦!快點準備!)

新生兒的爸媽們~可以聽看看喔!看他們到底在請你們做什麼事,嘿嘿~

吃奶

新生兒肚子餓、要吃東西的訊號一定要掌握,沒認真地注意到⋯就會像我們剛開始一樣,「不懂他為何哭泣?」⋯然後,過的很「喧嘩熱鬧」。

肚子餓的訊號分成「早期」、「中期」跟「晚期」。

  • 早期:寶寶嘴巴出現吸吮的動作、噘嘴、轉動脖子
  • 中期:寶寶出現侷促不安、扭動掙扎的樣子
  • 晚期:寶寶會吃手、開始哭、張嘴伸舌頭

如果可以在早期或是中期注意到,就讓他喝奶的話,新生兒會在比較平靜的心情下喝奶,比較不會因為喝得太急,而把空氣給吸進去了。

Unsplash
Photo by Colin Maynard on Unsplash

特別是在晚上,如果能在中期的時候,給他為母奶的話,基本上他就可以喝完奶稍微拍一下嗝就可以繼續入睡,能省去需要重新哄睡入眠的時間。

這點很重要,一開始不懂,等到他哭了,每次餵完要重新哄睡,沒多久他又要吃了,我自己的休息時間就完全沒有了,所以剛開始的時候,我大概只有抱著他餵奶的時候或是家屬接手拍嗝的時候有辦法睡覺。

脹氣

這個應該是最讓我們手足無措的一個魔王之一。

新生兒因為腸胃的發育還不成熟,所以在0-3個月的時候特別容易脹氣,可能原因有餵太多、爆哭吸入太多空氣、進食太急、跟媽媽的飲食影響乳汁等等。

我整理了遇到脹氣問題的心態跟解決方法:

首先,小月齡新生兒容易遇上脹氣,不是媽媽的問題,千萬不要往心裡去。

再來,處理方法:

1. 經常做排氣操、按摩肚子,可以幫助排氣、消化。排氣操跟按摩肚子方式,在網路上有許多影片,可以直接用關鍵字搜尋到。

2. 注意飲食,高麗菜、地瓜、青椒、甜食等容易產氣食物少吃,或是觀察自己是哪些食品吃了後,會讓他有脹氣問題?

3. 哺乳前,把前段較濃稠的奶擠掉一些,再親餵或擠奶。

4. 拍嗝也有效果,不過還是看喝奶時吸進去多少空氣,比較困擾的是,後面腸胃產生的氣沒辦法拍出來。

5. 可以試看看市售的排氣產品,像是 Little Remedies Gas Relief Drops

最後,陪伴孩子渡過這段時間,等他們腸胃發育好,這個問題就會自然地改善,或許這是學習陪伴他們的開始吧!

睡眠需求

老一輩常說「一暝大一寸」,印象中寶寶睡得好,睡得長,就能成長得更好!

根據 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 (NSF) 的建議,最新發表的「各年齡每日睡眠時數表」建議,0-3個月新生兒一天所需的睡眠時間為 14-17 小時;3-6個月嬰兒一天所需的睡眠時間為 12-15 小時

在我每天計算他的睡眠時間後,讓我不禁憂心忡忡了起來,他怎麼常常連10小時都不到!

怎麼辦?怎麼辦?這樣會不會長不大⋯這樣是不是有問題⋯怎麼人家分享的,都這麼會睡!?(媽媽專屬的瘋狂劇本出現⋯)

有以上症頭的媽媽們,勿驚慌!勿焦慮!勿對家屬發脾氣!文章還有下一段一定要看完⋯

由於新生兒需要喝奶的時間較多,睡眠時間會被分散在不同時間段內,所以不像大人晚上睡眠那樣可以計上ㄧ大段長時間。

此外,NSF 發表中同時提到,睡眠時間不達建議量並不是一個所謂的睡眠問題。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leep Medicine (AASM) 跟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 是沒有針對4個月以下的嬰兒給予睡眠量建議。(文章出處

滿月之後,我們家的小孩就睡得比之前好多了,有時候叫他起來喝奶,他還要繼續睡。

所以,真的不用太過焦慮,讓他吃飽,等他習慣環境,自然就會睡得好了。

安撫技巧

說到安撫的方式,首推 Dr. Harvey Karp 的「5s安撫技巧」,分別是:

1. 包包巾(Swaddling):當寶寶哭鬧時,用包巾把寶寶包覆起來,能夠營造子宮的感覺。就像我們希望他睡覺的時候,就會使用包巾一樣。

2. 側臥或俯卧(Side or Stomach):可以試試看這種抱法,寶寶是側身向外或是趴在你的手臂上。

照片截自 happiestbaby 網站

3. 噓噓聲(Shushing):寶寶在子宮聽到的聲音是類似人發出的噓噓聲,像是吹風機等這種白噪音

4. 搖晃(Swinging):輕度的擺動寶寶,模擬他在子宮內的感受。

5. 吮吸(Sucking):吸奶嘴也能夠增加安全感,這是為什麼小朋友喝奶的時候特別有安全感,因為乳頭給他無比的安全感啊!

哪個方式最有效?

答案是看你家寶貝喜歡哪個?

像是我們家小孩,睡覺時是包包巾跟噓噓聲,如果放下去時,一不小心醒來,就得供上奶嘴。

包巾的話,紗布巾最廣用!最多人推薦的是 aden + anais 的。

Love To Dream  拉鍊式的穿脫最快速,手的位置最像是小孩在子宮的姿勢,所以幾乎所有的小孩都買單,唯一缺點就是貴、折扣機會不多。

魔鬼氈式也是簡易型包巾,看下圖會覺得~操作好容易!真的不難,難得是如果你小孩很會瘋狂扭動,他很容易從包巾裡掙脫出來。

而且風險很高,有一次我一拉開,用出太大聲音,就把小孩吵醒了⋯(哎呀⋯怨不得別人⋯)。

奶嘴對我家小孩,不是每一次都有用,當你聽到他吸奶嘴講話時,就要知道「代志大條」了,等等有得哄,趕緊先抱起來,搖晃一下~讓他再睡下去。

記錄

記錄他的日常生活情形,可以幫助你掌握他何時可能要吃奶?可能需要檢查尿布?可能因為什麼原因而脹氣不舒服?或是睡不著的原因?

最初我用的是筆記本,但是還是手機的App比較習慣,而且手機會隨身攜帶,記錄上相對即時。(從產婦開始,記憶力就不復以往⋯囧)

我用的App是朋友推薦的PiyoLog,使用上還蠻順手習慣的。

介面裡有每天的時間點,記錄的活動,包括像是睡覺、起床、便便、尿尿等的時間點,可以掌握包包可能下一餐肚子餓的時間;也可以作為調整作息的參考。

不同活動也有統計的圖表,以睡眠來說,可以看到睡眠時間的分布,大概了解小朋友白天的活動情形,或是晚上的睡眠長度。

時間總量計算就是幫助爸媽掌握他睡了多久,就跟上面寫到的一樣,新生兒的睡眠時間是做參考用,有一些零碎時間我們可能沒有記錄到,所以不要(像我一樣)給自己太大壓力。

餵奶計時器也很實用,會直接記錄這次餵奶是左乳房還是右乳房,可以設定提醒時間,避免小朋友吃的過久,其實只是把乳頭當奶嘴。

順道一提,鈴聲提示是小鳥的叫聲~~超級可愛!

結論

媽媽是寶寶的主要照顧者,這很正常,因為寶寶需要喝奶的頻率很高,親餵的媽媽又特別有感受,經常一不小心就有了掛奶娃。

但是其實~隊友的協助真的很重要,我平時餵完奶,家屬都會主動幫忙拍嗝,換尿布或是哄他睡覺,讓我可以休息一下,或是到床上瞇一下。

請各個隊友一定要支持自己心愛的老婆💕💕

再來,每個媽媽都是寶寶最棒的搭檔,可以參考其他人的方式,但不要太在意人家的小孩怎麼可以這樣、那樣的,不夠給自己過多的壓力。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試著了解他,觀察他,紀錄下他的每一天,未來有想要調整作息時,才不會手足無措。

最後,希望這些 NewBorn care basics  重點能幫忙到需要的爸媽,在哄睡、安撫跟爆哭的夜晚,你不孤單。雖然晚上得爬起來餵奶,但是看到他喜滋滋、滿足的小臉,一切都值得了。

謝謝你看到最後,希望文章有幫助到你!如果喜歡我的分享,請加入我的臉書粉絲專頁!

還沒加入我的粉絲專頁嗎?快加入我的粉絲專頁或是幫我的文章按個大大的讚,給我一些鼓勵吧!

懷孕心事、必備好物的文章:

美國結婚移民的文章:

美國聰明生活的文章:

#相關文字是我個人經驗,希望能幫助到跟我們一樣的新手爸媽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