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練習不糾結 Stop struggling in life

Stop struggling in life

在書架上看到這本書《練習不糾結》 Stop struggling in life (日文:やりたいことを今すぐやれば、人生はうまくいく),馬上就拿了起來,跟著我家小子的書一起帶回家。

是的,本人就是個超會糾結的人。

總是不知道,自己這樣做好不好?拒絕會不會讓對方生氣?別人會怎麼看我這樣的反應?

看完這本書,覺得該修正自己的生活方式,書中有些想法還不錯,分享給大家一起~不糾結。

04 比起煩惱別人怎麼看自己

還不如認真地去思考自己想怎麼做,這讓人更有活著的感覺。

犧牲自己去迎合他人,最終誰都不會得到幸福。

確實好像是,太過煩惱別人怎麼看自己,會讓自己沈浸在一堆不確定的感覺之中,卻偏偏又都只是自己的想像,最終讓自己沒辦法好好看清一件事真正該做的重點。

我以前很常糾結在別人怎麼看自己,現在回想當時的自己,真的覺得很傻。

別人恣意妄為的評判你,有什麼好在意?對方如果有道理也就算了,其實多數的對方都可能是站在自己有利的角度,來說你的不是。

其實他人也不止外面的人,家人也是,家人難免會把個人價值觀加在自己的身上,如果真的不開心、不想做。那麼,清楚地說明後,就該朝自己對的方向走去。

15 釐清自己「現在想優先完成的事項」

當這種方式變成我們的生活重心,時間就會變得更充裕,也更懂得如何斷捨離。

最好先將重要的事項塞選在五個以內,再來決定優先順序,斷捨離也是一種勇氣。

太多選項會讓清單變得過於凌亂,即使畫了重要、緊急4個象限,還是很難把事情好好做好、做對。

像是現在我的最重要的是就是1.我家小朋友、2.照顧好家人跟自己的健康、3.做對自己重要的事跟4.做自己喜歡、讓自己愉快的事。(5個以內!)

斷捨離真的需要勇氣,人總是會猶豫這件衣服好像會穿?這個東西好像會用到?結果最後堆的滿滿的,用到最後都還是自己習慣的那個。

你的一天24小時,都被什麼事情佔據呢?

延伸閱讀:02 李開復給青年的12封信 Ready for the AI era, 12 Letters to Young People

23 想要「長久持續」地做一件事

偶爾也需要「什麼都不做」。休息可以讓我們從客觀的角度觀察自己,察覺之前沒有發現的是。

所以,保持放鬆狀態是很重要的。

看到這段就想到「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就是這個意思吧?

一直忙碌著,好像會彈性疲乏,真的會對原本想要做的事感到有點煩。

就像你原本覺得很好吃的食物,但是當每天都吃一樣的時候,久了也會覺得不那麼美味了。

不過,聽說如果小孩特別喜歡吃某個食物,而偏食不吃其他食物時,也可以用這招,每天都準備一樣的,吃到他覺得不那麼喜歡,就會願意吃其他的東西,哈哈!下次可以試試!

24 絕大部分「應該做的事」都只是錯覺

想要實現夢想,需要為自己現今的狀況做減法,而不是「加法」。

識別出「不需要那麼重視的事」,然後放下吧!這麼一來自然就會看見真正應該做的事。

「減法」是我在網上看到其他人分享過的,我以前都沒有想到。

原來做事是要善用「減法」,這似乎就像前面說的「斷捨離」,要時刻提醒自己最想要完成的5件事,才能排除掉不必要的事,完成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現在我也會學著用減法來生活,少做一點如果沒有差別,自己好像可以省點時間。

不是自己該煩惱的事,不要浪費時間去思考。有人說過:管大事,小事不要太過在意,其實很有道理耶!

《減法的力量》:https://iorange.biz/2-FKZ

25 為什麼不敢對不願意的事說不?

千萬不要認為「自己甘願」這件事對別人有多重要,你只要拒絕了,他們就會另外去想辦法。

說不定拒絕反而帶來更好的結果。

當你發現讓自己「害怕」的後果,只是一種錯覺,應該就會勇敢說不了。

這應該是我最不擅長做的事,所以每次都被壓得喘不過氣。然後,就變得很沮喪、不開心,接著倒霉的就是周邊的人,得接收我的垃圾。

好,以後我要學會說「不」。為了我珍惜的人。

39 人的「優先順序」會隨年齡改變

幸福的生活方式,沒有規則。只要順從自己的心,坦率地選出自己「想珍惜的東西」就好。

現在我最想珍惜的就是跟我家小子相處的時光。

小孩的成長很快,大家都這樣說,身歷其境後,才真的很能感受。

還躺在床揮手踢腳的,現在可以墊腳拿到我桌上的東西。

原本只會哇哇大哭,現在會比手畫腳要我拿這拿那的。

原本神速爬行已經讓我要多注意,現在開始搖擺加速走路中。

我老公常說:如果他上學或離開你身邊,你以後一定會哭。

是啦!我會哭!我會哭!

因為跟他在一起真的很幸福,而且這些時間都無法重來,我想陪他長大玩樂、探索生命中的美好。

結論

喔!說到老公就必須說,他一看到我借了這本書《練習不糾結》 Stop struggling in life ,直呼自己的好日子要到了。

看來之前應該都被我的糾結快給逼瘋了…(哎呀呀!還真是不好意思)。

如果你也是個很愛糾結的人,可以看看這本書,看了或許跟我一樣有些幫助~~

Stop struggling in life

《練習不糾結》:https://joymall.co/2-FKz

喜歡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FB粉絲專頁~幫我按讚或訂閱我的部落格唷!

訂閱部落格~搶先看最新的文章!

#相關文字是我個人閱讀本書後的感想,如有任何想分享的心情~歡迎留言。

05 我所受到的傷 It Hurts 謝謝妳,沒有那麼拚命的妳,我就到不了這裡。

It Hurts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1 年 3 月 13 日

這本書「我所受的傷 (It Hurts)」是從朋友的臉書上看到,她說這是一本讓她「邊哭邊看」的書。

這個朋友從在研究所的課程認識,然後,很有緣的~到了自己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又遇到,一直以來很喜歡她的氣質跟任事的態度。所以~便毫不猶豫地直接從博客來訂了,帶回美國來看。

這本書是小說,所以看起來不像之前的「勵志書籍」一樣,看一看得停下來仔細消化一下。好處就是可以很順暢的一直往下看,像是跟著作者的思緒前行般。

總共分成8個章節,我在第1章的開頭幾句,眼淚就不自覺地流了出來,第一次看的時候,要不是我老公在睡午覺,我想我應該會哭的更慘。

閱讀心得挑了我最有感的第1章、第2章跟第8章,分享給大家的

我所受的傷 (It Hurts) 閱讀心得

|1|只是不順利而已

診間中的作者跟她老公,在聽完醫生的宣判後,她說老公眼眶已滿是淚水,而她當下沒有太多反應,只是覺得失落。

她寫到:我只感覺到失落,好像大家都上車,自己被拋棄在路上的那種失落。

這幾個簡單的文字,讓我很有感受,她把失落描述的很真實。不論是她所受的傷,或是自己曾受過的傷,讓人更覺失落的是,當你望向滿車欣喜,準備離開前往下一個目的地的人的時候,會有種更失落、孤單的感受。

後來她們還是懷抱一絲絲的希望,期待透過產後的手術可以讓寶寶健康成長。於是她們進一步的安排了其他檢查,然而,每一次面對醫生得到的訊息都讓人無法放心,但是當下只能相信了,相信有可能寶寶沒事。

然而,染色體檢查結果確認寶寶患有愛德華氏症,第18條染色體出了錯,她在半夜收到婦產科的醫生的簡訊後的隔天下午,就開始引產的程序。

雖然我沒有她的經歷,但是從字裡行間仍能感受到那份不捨跟媽媽失去寶寶的痛苦。從原本的期待、然後懷抱小小的期望、到最後的希望落空,32周的寶寶也是自己的寶寶。

或許老天的安排就是這樣,總是會讓人過得有些不太順利,但只是不順利而已。

我跟寶寶說了再見,下一次,希望妳也有哭。

|2|你要往天上看

這一章的最開頭是作者寫給寶寶的信,內容是正面的文字;然後實際上跟信件內容相反的是,作者說到自己並沒有時時刻刻努力活著,或可以說表現在人前跟夜深冷靜自己獨處時,是截然不同的。

事情發生後,我的世界斷成兩半,分成之前跟之後,寶寶死亡,是分界點。

接下來的故事,雖然她只是用文字在描述自己的從引產時、引產後、寶寶火化到面對死亡的經歷,但是在「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心境差異,真的會讓人得著感到痛心,彷彿自己也在體驗那種撕心裂肺。

最後,筆者引述的一本名叫《勇氣》,書裡說:勇氣有很多種 – 勇氣,是向別人解釋全新的褲子怎麼破了一個洞。勇氣,是夜晚屋裡傳來怪聲,你覺得要自己去查看一下。

於是她提起勇氣出門去按摩。當然不免又要跟按摩店的人解釋寶寶失去的故事。

我把頭塞在按摩床的洞裡,想起書裡的最後一句話:「勇氣,是在必要時說再見。」

也在這一段之後,作者寫上的「now」 。

某天晚上,她陪兒子睡覺時,她說:「妹妹去天上了,我想到就很難過」。

兒子對她說:「我也很難過。媽媽往天上看,你要往天上看」。(而她眼中早就是淚水,瞇著眼睛,努力往天上看著每一個角落。)

這讓我想起了,有時我想哭的時候,也會往天上看著,因為這樣眼淚可以先留在眼眶中,好像可以不被人發現自己在流淚。

這段故事也讓我想到了2021首季日劇~這9部日劇你也追了嗎? (2021 winter JP drama)一文中推薦的《知ってるワイフ》(認識的妻子)日劇,原本丈夫以為妻子喜歡看悲傷的電影,卻不知道妻子看悲傷的電影時,是因為想哭卻又不想被丈夫發現,所以才藉由看電影宣洩。

身為母親的作者,即使心情很低落,但是在面對孩子時,也要表現堅強。我們每次受傷時,是否也曾忍耐著傷痛?希望不被親愛的朋友或家人發現,怕讓他們擔心自己。

|8|一年過去了,我的寶寶

這一章是紀錄了她從發現懷孕後的整整一年之後的心情。

她說:雖然她終於明白了心碎的感覺,但也感謝在這段期間曾經發生的美好的事情。

包括兒子漸漸長大、與作者的童言童語、兒子第一天去上幼稚園的情形跟自己內心的掙扎。(據說第一天送小孩去幼稚園時,父母的內心都很不捨孩子的淚眼汪汪。)

接著,她寫到在失去孩子後自己的心境轉折,在工作上,盡可能的想幫助人;也感謝在懷孕到引產過程中這些醫生的協助;最後是到家中看風水的風水老師的指點,無論對不對,都讓她開始種花,而不是困在沙發上哭泣。

我是活在這世界的恩惠底下的。我未出生的孩子,讓我知道了這件事。

最後一章,作者把心碎轉變成感恩,想起了自己年輕到中年的努力過程、目標成就及這件事情發生後的心境。她說到:怨懟地說著「我不應該受傷,我不應該受苦」,反而是會讓悲傷的過程更加漫長。

雖然帶著點荒蕪,人生還是可以走下去。因為人生注定是要超過那片荒蕪的。

結論

這是我看葉揚(作者)的第一本小說,真的是哭慘了我,特別在寫這篇閱讀心得時,是週間的下午,老公在工作空擋拿著要給我吃的優格時,整個嚇了一大跳。

其實,就是看第1、2章的時候會爆哭,因為作者真的把心痛寫的很深刻,讓人很能體會到那份心碎跟自己被挖空的感覺。

還好,從第3個章開始,作者開始努力讓自己轉移生活重心,她描述了在擁有第二個小孩前的生活、失去寶寶後的想法、自己的生活興趣及身為小說家的創作心情等等,雖然字裡行間仍然帶著哀傷,但能感受到她為了所愛的人與目標想要振作的努力。

其中,她與她兒子的對話,總是相當可愛,也讓她跟讀者都能稍稍的減輕心中的那份傷痛,稍稍地喘息一下。(不然,我又用太多衛生紙~老公要從零用錢裡扣錢了。)

然而,最重要的是,她擁有了勇氣,能夠更加堅強的能面對接下來的人生荊棘。

後記寫到:「因為不順利的事情,會在人生中一而再再而三出現,失望也會一天比一天加深。我自己覺得,作爲一個人,尤其是已經受過傷的人,能跟不順利一起相處,而不是老死不相往來,是比較理想的心態。

如果你正在傷心,請珍惜自己,誰傷了你的心並不重要,把重心放到那些期待著你,等著你好好活下去的人身上,這世上你能活著,能有機會留下來,都已經是天大的好消息。」

很認同後記的這兩段話,人生旅途上,我們無法選擇順利或是不順利,所以最好是能養成與「不順利」相處的能力。然後,每一個成功的受精卵都是獨一無二的,你知道要運氣多好才能成功嗎?才能把一個孩子平安養大?所以請要珍惜自己,想想愛自己的人跟自己所愛的人。

如果你也曾受傷而疤痕或是想大哭一場的話,「我所受的傷 (It Hurts)」這本書相當適合拿來讀一讀。不只是宣洩一下啦!其實也可以讓受過傷的自己,有一些新的想法。

寫到最後,突然想到書背面的一段話,我覺得很棒:

如果妳坐下來,跟那個曾經受過傷的自己,一起坐在沙灘上,妳會跟她說什麼?

我想我會跟她說,謝謝妳,沒有那麼拚命的妳,我就到不了這裡。 

你是否也有同感呢?想要謝謝過去的自己。「沒有那麼拚命的妳/你,我就到不了這裡。」

如果你也想在家看這本書,可以在博客來上購買:點下上方書籍圖片或這個連結

喜歡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FB粉絲專頁~幫我按讚或訂閱我的部落格唷!

訂閱部落格~搶先看最新的文章!

--延伸閱讀--

閱讀心得文章:

精選前10名!(自己大聲說)好文章

疫情期間返台的防疫紀錄,來畫重點:

#相關文字是我個人閱讀本書後的感想,如有任何想分享的心情~歡迎留言。

04 我的快樂生活提案 : 過得還不錯的一年 The Happiness Project

The Happiness Project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1 年 2 月 23 日

過得還不錯得一年?今年過的好像說不上是「還不錯」。

這是我看到這本書「我的快樂生活提案:過得還不錯的一年 (The Happiness Project)」的第一個念頭。

書的封面上寫著:一天很長,一年卻很短…..。

每天早上起來,開始了工作,瞄一下電腦螢幕或是手機的時鐘,怎麼才11點多而已;下午工作一陣子,到了吃下午茶的時間,怎麼還要3個小時才下班;回到家中,吃著剛在麵攤買的乾麵配貢丸湯,看著電視播著明天的氣象,喔!才快要8點呀!

你也有這種感覺嗎?

那就是一天真的很長,做不完的工作,度日如年呀!但是「一年」明明有365天,怎麼在轉眼間就消逝了。

年初還說著因為 COVID-19 的關係口罩量不夠,每個國家都在疫情中延燒、確診人數攀升;原本的東京奧運延後了,然後,然後呢? 剛過完感恩節,緊接著就是聖誕節,就…..又過完了一年,好快,快得讓人不記得自己曾經做了什麼?

沒關係!你是一種好的怪!

作者在書中說到,為了「我的快樂生活提案」,她必須要做很多準備,於是某一天她打電話給她妹妹碎念了一番後,妹妹對她說:「我覺得你實在是個怪人,不過呢!是一種好的怪。」

其實我跟我妹也有討論過「怪」這件事,有次我們又在說:那個誰誰誰真的很怪的時候,我突然有種想法,我跟妹妹說:或許別人也覺得我們很怪,你知道的,就是某些地方很怪。

後來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我們覺得很怪的人,也可能覺得我們很奇怪。這是因為每個人是不同的個體,總是有想法不一樣的地方,也因此反應、做法就有差異。

但是,如果是好的怪,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怪就怪吧!

我的快樂生活提案閱讀心得

這本書算是分成12個章節,因為是作者在一年中的每一個月,為自己的快樂生活提案設定了要達成的方向。

因為被我媽抱怨我文字寫太多,所以從這篇閱讀心得開始,就輕輕點出3個我最喜歡作者所提出的想法,其他的留給各位去細細閱讀、品味吧!

|2月|老婆快樂,人生就快樂

這是西方人的一句諺語:「Happy Wife, Happy Life」。不曉得多少老公看到這句會點頭如搗蒜?

其實老公們知道嗎?老婆我們也是這麼想的。

我們有時候也希望每天是快樂的,能跟作者一樣過的像「大好人週」;但是老公有時真的像是大孩子,讓人忍不住地脾氣要上來,而當氣氛凝結,接著準備爆發時,兩個人就要吵架了。

如果可以,跟作者說的一樣吧!

吵架或許難以避免,但你可以吵得有趣些

常在社團中看到許多新婚的老婆分享,剛開始相處時,真的摩擦不少,有人喜歡先煮咖啡;有人喜歡先準備早餐的荷包蛋;你該做?還是我該做?誰洗衣服?誰折衣服?誰打掃家裡?誰清理廁所?

其實這些日常生活的順序跟方式都是兩人用默契去慢慢磨合出來,沒有誰絕對是對的或是誰給的建議是完美的。

別人的經驗,其實僅供參考,最終還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好好調教家中那位大孩子!

每天至少擁抱五次,一個月後你會更快樂

有個研究,規定實驗者每天至少要擁抱五次,擁抱愈多人愈好,一個月後,這些人都變得更快樂。 

你知道擁抱有個神奇的力量嗎?

這是我自己的感覺,當擁抱時,可以感受對方的體溫,暖呼呼的!享受當下的寧靜片刻,有種放鬆的幸福感覺。

在傳統的華人社會裡,擁抱這種行為並不常發生。我媽媽曾說:跟爸爸結婚後,在南部的鄉間路上,爸爸就對她說:在這邊不要牽手。我印象中,從來沒有看過他們牽手,更不用說兩人擁抱了。

或許這就是很老派的想法,但他們只是把愛表達得很含蓄,要細細品味才知道。

現在,在馬路上看到男女朋友或是夫妻牽手的景象不會覺得突兀;看到人家在騎樓下親吻或擁抱也不會覺得奇怪,這是現代的人表達愛的方式。

在我要從美國來台灣前,有跟家人一一擁抱,跟媽媽擁抱時,我很想流淚,因為不能再當備受寵愛的大小姐了;跟爸爸擁抱時,可以感覺他對擁抱有些生澀,但也能感受到他對我的關懷,暖暖的;跟妹妹與弟弟擁抱時,我能感受他們對我的祝福。每一次離家前,我都會想跟他們擁抱,告訴他們:我很愛他們。

你有多久沒有擁抱過親愛的對方?

回家,看到辛苦在照顧孩子或是處理家務的另一半時,可以在對方放在手邊的事時,給她/他一個溫暖的擁抱吧!

作者小叮嚀:記得擁抱時間請勿低於六秒!

本月心得:快樂不是美德也不是歡愉,而是成長。

兩人共組家庭,在過程中,肯定有困難跟快樂,還記得嗎?結婚誓詞裡就有提到過。但只要這段日子裡是有成長的,其實對兩人來說就值得了。

|8月|讀一本別人的災禍回憶錄

作者說,如果真的不知道為何不快樂時,去看一點別人的災難回憶錄吧!

這就像是當我們看到比我們辛苦、悲慘的人時,心中反而會感謝老天爺,讓我們擁有現在的生活。

我想這是因為我們有時候把好日子過的太理所當然了,覺得這一切是應該的;又容易不自覺得感到「不滿足」,如同脆弱的力量一書作者所說的:我們身處的文化是「永不知足」的,久而久之,我們也習慣了這種行為。

還記得高中時,因為準備聯考,壓力大,成天坐著不動又吃不停,所以胖了許多,某天我跟媽媽說:我的腿好粗,我好胖喔!

媽媽看了看說:有腿就好,管他粗細。

當下,我還真的愣了一下,其實她沒有說錯。有腿,身體健康就應該感到知足。我們擁有太多,於是在不知不覺間開始計較起那些其實根本不那麼重要的小事。

你的昨天,快樂嗎?如何寫「一句話日記」……

其實很多作家都有寫日記的習慣,小學時我也有寫日記的習慣,後來發現會被媽媽偷看後,我就不想寫了。

但是說穿了,其實是渾渾噩噩的一天過完後,很難將一天寫成「有價值的日記」,於是就這樣得過且過的過著日子吧!

文中說:你可以寫「一句話日記」。

這我倒是沒有想過,寫一句話似乎不困難,很容易做得到,或是寫一句話來紀念我有印象的好事吧?或是感謝的人?

這就好像是寫「感恩日記」,你有聽過「感恩日記」嗎?

就是用感激去積極追求事物的光明面,使我們用正面的心去感謝自己最親愛的人所做那些小事。

今天的我的一句話日記:感謝老公跟我一起把書櫃整理了,給了我一整排的空間可以放自己的書與手作工具。

在結婚週年紀念日,更新遺囑

遺囑?你寫了嗎?

這樣問是不是很沒有禮貌,但我沒有冒犯你的意思。

以前我一個人,從來沒有想過這件事,但是我結婚後,我跟老公曾認真地討論過這件事。

在傳統的華人社會,提到遺囑似乎都讓人有觸霉頭的感覺。

但是,你難道不想為自己做這些決定嗎?你的孩子跟家人做的決定肯定是你想要的嗎?

在日常生活裡,都會發現家人跟自己使用冰箱、空間的習慣不同,更何況這些自己身後重要的事。

姑且不論你的人生多有成就,你想要怎麼分配你鉅額的財產給小孩。如果你的孩子還小,假如你的父母也是依賴著你,如果你有貸款或資金的不同配置,如果你不好好規劃,寫成遺囑,他們未來該怎麼辦?

想到他們除了要因為自己的離開而難過,還得為生計煩惱,我就覺得該把這件事做好,避免他們得在身心俱疲下,為我決定這些我其實能自己處理的事。

本月心得:當電話另一頭傳來壞消息,你會怎麼想?

沒有人想接到電話那頭來的是壞消息,但是,一旦我們收到不好的消息時,我們該怎麼用正面的態度去面對與思考,才是重要的課題。

延伸閱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脆弱,面對脆弱,才能成就勇敢的自己:01 脆弱的力量 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11月|降低自己的笑點

以前朋友講玩笑話時,有些人一下就笑了,有些人則怎麼都無法輕易大笑。一聽就笑的人常被說:你笑點很低耶!

笑點低其實很好啊!講笑話的人看到你笑也開心,你開懷大笑也自然地心中感到愉悅。

孩子一天笑四百次,你呢?

據說,成人則只有十七次,但大部分的時候,作者說自己說不定連十七次都達不到。

原來我們當小孩的時候,一天竟然可以笑四百次呢!突然有點想穿越時光,見見當時的自己。

不過這也難怪,我們經常看到兩個小朋友坐在那玩著玩具或看著卡通,就咯咯的笑個不停,連大人在一旁盯著都無法解讀出那些奇異的笑語。

有人說:是因為小孩容易知足。小孩是天生玩樂的高手。

那麼我到底該如何提升自己笑的頻率呢?

除了可以培養幽默的態度之外,如果能夠轉變自己的心念,更加的知足感恩;或是學習欣賞別人的優點;或是跟喜歡笑、心態正面的人交朋友,自然而然地就能夠增加笑容喔!

如果能選擇,所有人應該都是希望看到笑臉迎人的人,而不是愁眉不展的人吧!

要沉重很容易,要輕鬆很困難

這句話讓我想起最近看的柴崎幸主演的日劇「35歲的少女」。

原本她是一個希望周圍的人能幸福的女孩;但是接連的現實打擊與不順遂,讓她變成了一個憤世忌俗的人。她的母親因此對她說:要讓人不幸很容易,但要人感到幸福卻很難,你明明是難得可以讓人感到幸福的人,卻變成這樣,我希望你能變回從前那樣的人。

我邊看這個片段時,邊跟老公說:沒錯!沒錯!我也是這麼覺得。

大家若是仔細地想想就會發現,如果有人指責你,你是不是那一天就會過的不太開心?就會覺得很悶?要擺脫這種重擔並沒有這麼容易。

或是如果今天有人很愛對你倒垃圾(抱怨),你聽完後,表面上看起來沒什麼事,但其實你的內心很有負擔,久而久之,你看事的態度會變得灰灰暗暗的。

如果可以,還是做一個會讓大家感到快樂的人吧!但也不要誤以為那些快樂的人,日子過的很輕鬆愜意,人家只是選擇用另一種正面的態度面對人生。

本月心得:尋找精神上的「庇護區」

尋找精神上的「庇護區」,讓自己能保持積極發現快樂的想法。想要笑的時候就笑,不要太過在意別人的眼光。

延伸閱讀:

你知道幽默可以幫助人渡過難關嗎?第11封信:02 李開復給青年的12封信 Ready for the AI era, 12 Letters to Young People

結論

這本書的作者葛瑞琴.魯賓,是個好認真的人,雖然我跟他一樣有想要改變、嘗試的心,但是似乎無法像她這樣大量閱讀,又快速吸收不同類型的資訊,再清楚的列出目標並一一完成。(果然學法律的人,真的不簡單!)

2020年不是一個輕鬆的一年,有許多困難,也讓許多人失去了至親,如果未來的我回想起來,2020年肯定不是一個會讓我感到最快樂的一年。但是,我很感謝我在2020年底時閱讀了這一本書,讓我對「快樂」有了不同的解讀。

我很喜歡她在書中,藉由描述自己的生活中,告訴大家她如何實踐她的目標跟想法,生動活潑,同時其中又引用了許多作者的名句,讓讀者留下深刻記憶。

像是,

王爾德(Oscar Wilde)曾說:「優秀的人未必快樂;但快樂的人往往很優秀。」

經典且簡單的文字,讓人心有同感。

如果你也想成為優秀的人,那麼好像要先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我的快樂生活提案:過得還不錯的一年 (The Happiness Project)」這本書,我算是相當喜歡,台北市立圖書館也有這本書,可以借來看看。

喜歡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FB粉絲專頁~幫我按讚或訂閱我的部落格唷!

訂閱部落格~搶先看最新的文章!

--延伸閱讀--

閱讀心得文章:

精選前10名!(自己大聲說)好文章

美國生活大小事:

#相關文字是我個人閱讀本書後的感想,如有任何想分享的心情~歡迎留言。

03 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 史丹佛的10堂領導課 Leading Matters: Lessons from My Journey

Lessons from My Journey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0 年 10 月 31 日

我其實沒有想過…..這一生,我想留下什麼?

這是我看到這本書「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史丹佛的10堂領導課 (Leading Matters: Lessons from My Journey)」的第一個念頭。

看起來好像是暢銷書籍,當時對於未來要留下什麼並沒有太多想法的我,想著這輩子應該也念不到史丹佛大學了,不如就買這本書來看看,感受一下人家史丹佛都在教什麼?可能看完後,會知道自己以後要留下什麼吧?

結果回家後,才發現…..是10堂領導課呀!而且還是校長開課!?(以前校長開講時,都只想著昏昏欲睡呀~)

推薦序中寫著:當你讀完這本書,最大的遺憾將是相見恨晚;並說作者很會用「說故事」的技巧,讓讀者覺得他講述的內容是相當有趣的。

好吧!那讓我也來看看這本「相見恨晚」的書,也先相信這位校長很會講故事吧!如果你也想知道,這一生想留下什麼?不妨跟我一起讀下去。

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內容與閱讀感想

本書總共分成十個章節

第一章 謙卑:高績效領導的基礎
第二章 真誠與信賴:高績效領導的關鍵
第三章 領導就是服務:了解誰為誰工作
第四章 同理心:塑造領導人和機構的要素
第五章 勇氣:為了機構和社群挺身而出
第六章 協力與團隊合作:你無法單打獨鬥
第七章 創新:產業與學術界成功之鑰
第八章 求知欲:終身學習的重要性
第九章 說故事:溝通願景
第十章 遺澤: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

結 語 打造未來,讓世界變得更好
後 記 以書為師:漢尼斯的圖書館

作者從謙卑開始說起,講到真誠與信賴是高效領導的關鍵,接著帶到工作中應具備的能力及工作方式,也提到了創新與終身學習的重要,到最後才終於說到:自己對於「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的想法。

(以下每一章節會交替作者提出的觀點跟個人故事,同時也會摘錄該章一段我覺得很有感的一段文字。)

第一章 謙卑:高績效領導的基礎

「謙卑」這件事,在從小到大的學習成長中,父母或師長就曾不斷地告訴我們:「不能自大,要學習謙卑」。

但是長大後,可能不少人跟我一樣,會想問什麼才是「謙卑」?與朋友或同事相處後,有時更會有點混淆於「謙虛」、「傲慢」、「自信」、「自我」的正確分界?

作者認為謙卑不是與身俱來,而是可以從「求助」中學習。

他提到自己在史丹佛大學中,不管哪一個領域,同一棟大樓常常會遇到比自己強的人,甚至以特定學科來說,學生可能懂的都比身為校長的他還多。

如果對於不熟悉的領域,能夠寬心向他人請教,也就能自然地學習到謙卑。

接著,他從一位商業鉅子吉姆・克拉克的生平故事講起,再提到他曾向吉姆・克拉克募款投資計畫,而後因為中央下令限制聯邦政府支援幹細胞研究,於是吉姆・克拉克便中止捐贈。但是在研究中心成立10年後,因為研究成果的偉大,讓吉姆・克拉克還是拉下臉決定補足款項,雖然他曾公開撤銷捐款。

確實,對任何人來說,要在眾人前推翻自己的言論,是需要有謙卑的心態;如果沒有這份謙卑,首先是不可能覺察自己過去曾經做的事的錯誤;更不可能有勇氣去承認,先前的決定是需要改變的。

這也讓我想起,在家裡的日子,難免會跟父母拌嘴吵架或是意見不合,吵完架後要拉下臉真的很困難,除了親情間的羈絆外,或許當時的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若也學習著謙卑,可能對待父母的反應會有所不同吧?

別人如何衡量你在工作上學習的能力?我想。首要評估標準就是謙卑。(P.48)

我想這是為什麼作者會將謙卑放在第一章,並強調是「個人成長的基石」。

因為如果是一個謙卑的人,那就會真心學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處,也就不會堅持己見,總認為自己是對的,自然地會虛心向他人請教知識或建議,也當然會努力學習讓自己不斷進步。

 

第二章 真誠與信賴:高績效領導的關鍵

作者開頭便指出:要實踐真誠的方式,可以先找出自己景仰的特質,然後努力成為那樣的人。他舉華盛頓作例子,提到華盛頓是極其自律的人,為了追求個人發展,認真地身體力行他渴望具備的形象,於是造就了他的真誠。

「自律」兩字,讓我直接就想到了「鈴木一朗」,他是個相當自律的人。雖然小時候,因為父親的嚴格訓練,算是勉強的練習成習慣;但長大後,即使成為大聯盟球員,他仍是非常的自律,從起床開始,每日的按表操課,也因為這樣的自我要求,讓他在棒球界真的是傳奇一般的人物。當時,他要退役前,我跟老公也為了他去東京巨蛋看朗神最後的比賽

「自律」二字講起來容易,但要真的做到「自律」真的不容易,心志要非常的堅強。如何訓練堅定的意志呢?我發現找一項運動去做,持續去做,是一種能訓練心智的方式。

作者接著提出了「真誠的困難」。

的確,「真誠」二字也是從小到大,家庭跟學校教育中一直教導跟叮嚀我們的課題,但…….真的很難,有時候因為害怕、恐懼或膽小使然,讓人很難完全坦承。

不真誠的領導人,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呢?

為了討好人而給答案,當下固然感覺良好,惡果卻會長久籠罩著組織。最好依循真誠的路來走,了解全體的任務和方向,把腳踩在正確的位置,面對挑戰,做出困難的決定,然後站穩,堅定不移。(p.59)

一個無法承擔責任、不願意在組織中做壞人的上司,下場肯定淒慘。

相信大家都有經驗,看過不少這樣類型的老闆們,他以為當下他獲得了感謝,自己處理的很完善;但是,實際上卻是讓部署抓住了弱點,爛人得以繼續擺爛,有能力的人必須離開。

領導有方的上司,絕對不是略施小惠就能得到下屬的信賴,而是有能力處事,在面對需要決策時,能明確作出當下最好的決定;即使未來發現應該要調整方向,也不會推諉卸責,而是勇於承擔。

可能有人會說:我這輩子沒有要當領導者。(我自己也曾經說過這句話,呵呵。)

但後來才發現,如同我在前一篇讀書心得文章02 李開復給青年的12封信 Ready for the AI era, 12 Letters to Young People所說,領導不僅限於社會生存或工作職場,其實與家人的相處,有時候你也不得不成為領導者,如果無法貫徹執行真誠,那麼將很難得到信賴。

 

第三章 領導就是服務:了解誰為誰工作

領導即服務,這是領導人最難學會的一課。

書中指出領導人常常忘記,自己應該為別人服務。當部署承擔繁重的工作,領導人的任務是讓他們更有效率、提高生產力。並指出領導人應該認清該為所領導的社群或組織服務,而非著言於自己的利益。

作者以自己擔任工學院院長到研究實驗室的負責人,到擔任校長的經歷,發現他需要服務的人跟範圍變大後,建議領導人應將眼光放遠,將有助於設立目標。

史丹佛夫人在卸下董事的職務時,發表了這樣的感言:「這些年來,我的腦海裡一直出現這一幕:一百年後,目前所有的考驗已被遺忘,現在活躍的政黨也消失了,物換星移,但這所大學依然屹立。我看到孩子的孩子的孩子,從東方、西方、南方、北方來到這裡。(P.91)

我想這就是「教育」的偉大之處吧!作者因為是史丹佛校長,所以他在本書中的觀點多是以教育者作考量。不然,其實要放下「自己的利益」這個想法,真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史丹佛大學雖然是知名的大學,但也有許多相關的研究計畫是回饋社會,或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精神,作者說有一位參加服務計畫的女學生便善用工程訓練背景,幫助提煉植物油的非洲工廠,解決了重要的問題。

這些活動都達到了創辦者跟史丹佛大學的領導者對於「大學是為促進公共服務而設」的概念。

 

第四章 同理心:塑造領導人和機構的要素

作者按照自己的經驗,認為做決策和設定目標時,同理心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這與李開復給青年的12封信一書中,Letter 7 談領導力中提出的領導人應該具備三個特點的第一個點,有同理心一樣。

但本書作者特別指出了:需要在同理心和公平之間,找到平衡點。

他提到,為了讓一些低收入的家庭能夠獲取學生助學金,除了同理心外,還需要讓人(一些校友)覺得公平。如果只單單提供助學金給部分學生,對於另一群的學生又顯得不公平。因此,校方公布拿助學金的學生並不是白吃午餐,必須每學年、每週定時的提供服務、回饋學校,那麼就不失公允,也能被多數人接受。

這讓我所認知的同理心,又多了另一個層面的思考。

確實,過去我們在訂立政策時,會試著站在各界的角度思考,希望能讓政策執行上更落實,所以我們會透過草案公告或是招開公聽會來收集意見,但是這些意見如果只是傾向一方,例如民眾或廠商或執行單位,那麼勢必就會有不滿產生,如何找出平衡點,很需要主事者的智慧。

不過政治議題就另當別論了,政客並不是來好好做事,多數只是追求個人利益罷了。

參觀貧困地區的醫院、學校,或是遊民收容所是一回事,對那那裡遇見的人完全敞開心扉,讓親身體驗改變自己,則是另外一回事。我希望學生有深刻的體驗,能在同理心的導引之下往前走,成為改變世界的領導人。(P.127)

要成為世界的領導人,這個遠景也太過遠大,不過如果人能從自身做起,至少感同身受,願意幫助一些人,這個世界將會很不一樣,因為善意會從每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機構發散出去。

這種概念有點像是麵屋一燈的創辦者,引用日本安岡正篤大師的名言:「一灯照隅・萬燈照国」。

每個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努力做好本份,照亮一個角落;誠心且誠意的努力,那麼就會有產生共鳴的人出現。最初照亮一個小角落的燈火,最後會變成無以計數的燈火,然後將照亮整個國家。

 

第五章 勇氣:為了機構和社群挺身而出

作者提到,領導人應謹記核心使命。很多領導人面臨真正的挑戰時,常會把它當作自己的事。但這種做法通常無法解決問題。

他提到,2008年金融風暴發生之後,史丹佛大學必須執行一項頗有爭議的決策,因為他們必需要減少預算、裁撤人員、凍結薪資,以人才流失。他們想盡辦法因應這個危機,雖然過程中仍然失去了一些好員工,但是因為核心使命指導引路,也讓學校能早日復原,重新開始招募師資。

他也以自己的經驗,告訴讀者不要害怕冒險。他曾經極力在校內爭取支持,希望得到一個紐約市的計畫,不過後來的一些警訊跟新的事證,跟他堅持的史丹福核心價值不符,也讓他毅然地放棄計畫,雖然投注了很多精力,但他除了展現冒險的勇氣,也有勇氣叫停。

有時,你或許需要放棄夢想,但是如果你以勇氣來領導,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費。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你或許會為自己得到的東西感到驚喜。(P.158)

 

第六章 協力與團隊合作:你無法單打獨鬥

作者在第六章一開始就說:想到偉大領導人,我們不一定會聯想到協力或團隊合作。

好像真的會有這樣的想法。感覺領導人就是很有權威,會議上老講些他覺得很重要的事,但下屬們都覺得他提的東西無關痛癢,並非為了解決問題。

但其實高績效領導人不僅需要知道如何參與團隊,還必須知道如何建立團隊、激勵團隊馳援,以及營造出支持創造性思考的環境,激發團隊成員的爆發力,帶來卓越的結果。(P.161)

所以如何協力、運用團隊合作得到最大效益或成果,領導人其實需要分享權威。

但作者也解釋到:要破除階級思維並非易,經驗較多、地位較高的人,比較不願意和階級低的新人分享權威,這是人的天性。然而,科學家和工程師相較其他族群,卻樂於看到權威「扁平化」。

這段話中也指出的權威「扁平化」,我有些感同身受。

從前,在學校做實驗時,每次跟實驗室的同學或學長姐討論數據時,大家都會開放性的給許多建議;老師也是對於學生的研究給予很多支持,讓我們能在大架構上一起合作討論,探索科學的真理。

或許因為科學就是科學,大多是可以量化的結果;但是其他的很多勞力或付出,卻是難以透過數據去解釋。

作者緊接著提到,由下而上的協作的關鍵,在於團隊中的每個人,包括領導人都清楚自己所應該扮演的角色。同時,如何找對人接班,也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要將領導權交給別人」,也是很難的一項挑戰。我想多數人在職場上,看到的應該幾乎是不敢將領導權交給下屬的長官;或是交付權力後,反反覆覆、猶豫不絕的上司。

但請不要責怪他們,因為要當一個好的領導人,真的很難。

作者用明星球員做了解釋:明星球員不見得是好教練或總教練,因為他們會用自己過去的能力,衡量球員的表現。

這與招募團隊領導人時一樣,在面試人選時,很可能只記得自己好的一面,卻忘了這些能力都是累積的結果。在當找到適合的人之後,領導人也必須要退一步,讓團隊領導人發揮能力;然而,一旦發現團隊領導人能力不及時,招募者也應該要認錯,並積極地尋求其他更好的解決方案。

 

第七章 創新:產業與學術界成功之鑰

如果你有看我過去寫的兩篇關於閱讀書籍的心得,你應該跟我有同樣的想法,那就是:創新又再次被提到了。

脆弱的力量的作者討論的是,要透過創新讓教育和職場重新人性化起來,要領導人重新思考工作環境,讓身為員工的我們克服自卑,勇敢地提出創新的思維。這是由心理面的觀點出發。

李開復給青年的12封信一書,則是著重在於創新固然重要,但是創新應該要是新穎、有用和可行性這3個特質的綜合表現。這是從務實面去討論創新這件事。

本書作者在本章的開頭就說,創新:產業與學術界成功之鑰。

我看到這句話時,就很期待這位史丹佛大學的校長,同時作為支持學術發展及擁有產業人士的背景下,他會提出怎麼樣的看法?

學術界和產業界最大的差異,在於時間觀念與風險承擔。就我的經驗來說,大學中「奇特」的創新,大抵是由於好奇心所驅動,或是源於偶然的發現。為什麼?因為一般而言,學術界的人沒有最後期限的壓力,不必搶先上市以擊敗競爭者,就算沒有創新,也不會有失去市場的風險。(P.191)

這段話我也深有同感,以前在研究室時做實驗,跟在業界調配方相比,後者真的得面對每季的新品推出、舊品精進,或是每年度的目標達成。創新在傳統產業中,有時候很困難,因為人們的習慣養成是一件需要時間考驗的事,多數投資者沒有這麼多時間等待。

作者接著講了幾個小故事,其中點出了商業界中,創新意味著做出人們想要的東西,即使他們還不知道自己需要它。

而最好的例子,果然就是賈伯斯發明 iPhone,我也是作者所說的那樣子的人,以前我也覺得智慧型手機不是都一樣嗎?但是當入手第一隻 iPhone 後,真的愛不釋手。不是品牌的問題,而是使用起來,就真的很流暢,讓人感覺很方便。

所以學術界與商業界能共生嗎?

作者提出:兩者是能夠共生的,真正的力量在於想法與落實相互聯繫。

Google 就是最好的例子。因為 Google 的技術是在學術環境中萌芽,但是,在市場應用後,他仍有自己的選擇,於是讓用戶離不開 Google 大神。你生活上的大小事,有問題時,你也習慣用 Google 尋找答案嗎?

第八章 求知欲:終身學習的重要性

作者提到自己擁有求知欲,是來自於他的母親的關係。

因為從小母親讓他養成的習慣,讓他到上了大學,也與一般跑派對、聯誼的新鮮人不同,他專心於自己的求知欲。

讀到這邊時,我默默的覺得,母親在大多數的人的一生中,真的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像是李開復給青年的12封信一書作者,李開復先生也曾提到,自己母親給他的10個禮物,影響他個人一生甚鉅。

除了個人的閱讀外,他也提到「從別人的經驗學習」,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像是他在很多藝術方面的學習上,是來自於他的藝術家妻子。

能夠跟另一半學習自己不熟悉的領域,能夠一起相互討論,我覺得是一件很棒的事。雖然我老公講寫程式的東西,我是肯定聽不懂的;但是當他分享理財的一些概念,或是講解棒球的一些術語時,我會覺得很開心,好像又更了解對方一些,自己也成長一點。

我曾問艾薩克森,他為愛因斯坦、賈伯斯和富蘭克林等偉人立傳時,為何要把傳主的缺點寫出來。他說:「我想表明,人儘管有缺點、曾經失敗,還是可能變得非常成功。」(P.227)

是的。我們都知道人有缺點,也知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是那些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他不會失敗,而是他在失敗後,會檢討如何在下一次做的更好!

老生常談是嗎?但是,確實不容易做到。

 

第九章 說故事:溝通願景

推薦序的筆者曾說:作者約翰・漢尼斯是個很會說故事的人。

所以我想,這是為什麼會獨立出一個章節:用說故事的方式,來向其他人溝通願景。

其實我是到第二次讀這本書時,才真的發現書中很多故事,真的很有趣,也才體會出一些故事背後的意涵。

作者認為用數據、圖表溝通說明一些概念,的確有其作用,但是其實那些科學化的結果,可能大家都已經知道了。但是,若能夠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將會帶來更大的影響力。同時,他也建議大家能夠多多收集故事題材或是練習說故事。

我相信,大家都喜歡聽故事。從小,睡前就喜歡聽媽媽講故事;去幼稚園時,也很期待圍著老師聽故事的時間;上學時,看到故事般的課文內容,總是記得特別清楚;必須死背書時,如果自己能想像成一個故事,也會比較難以忘記。

聽故事為什麼那麼讓人喜歡?

我想,不只是因為故事情節生動而已;更不是由於故事用詞多麽美麗;我覺得原因是:每個人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很容易自己描繪出不同的想像空間,所以才讓每個人如此欲罷不能。

大家應該在參加簡報或演講時,也有發現吧?當講者說:我現在要先講一個小故事時,現在的大家便會將目光投向台上,並豎起耳朵,等待講者講的小故事。

 

第十章 遺澤: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

作者提到,他直到要卸任校長之前,因為被人詢問想要留下什麼遺澤?他才開始思考這件事。

畢竟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一直忙碌於建設,並沒有仔細思考過這件事。

作者後來說:如果有人在職涯第一天就這麼想過,或許也很好。因為如果是目標明確,那麼可能會帶來有益的效果;但是相對地,如果反而變得膽小、怕做錯事,那麼可能反而會限制職涯的發展,或甚至損害個人的聲譽。

你也曾想過自己想留下些什麼嗎?

如果有,作者給了這樣的建議:

在你的職涯早期,應該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培養技能、累積經驗、學習獨立作業與團隊合作,談遺澤未免言之過早。因為沒有人知道,之後會出現什麼樣的機會。(P.255)

這讓我想起碩班的指導教授在我畢業時說過的:進了公司,一切才剛開始,一定什麼事都要肯學習,不要計較有沒有實質獲得什麼,因為這些無形之中會變成你自己所擁有的。(看來學術界中的教授們都有這樣的想法。)

結論

看完這本書,深深覺得「史丹佛的10堂領導課」由史丹佛大學前校長約翰・漢尼斯來「教」,真的是實至名歸。因為他不論是在學術界或是產業界,都有過做領導者的經驗,他帶領過無數的員工、學校職員或是他也教導過許多學生。

我喜歡他在每一章節前的引言,像是「說故事:溝通願景」那一章,引言就是出自《愛麗絲夢遊仙境》的路易斯・卡洛爾:「不必解釋!先說你怎麼歷險吧,解釋太花時間了。」(快說故事吧!)

我也喜歡作者在每段故事間,巧妙帶出這些領導者應該要學習的要領。但我在第二次讀這本書時,才發現這些故事跟這些道理的連結,而被文中的幾段故事吸引,不得不贊同「校長真的很會講故事」。

那些領導者應該具備的「謙卑」、「真誠與信賴」、「同理心」、「勇氣」等等特質,其實當你細細品嚐書中的這些文字後,可能也會發現,這些也是我們人生道路上應該要學習的重要課題,無論你是否是「社會普遍定義的領導者」,都需要略知一二。

文末,作者還提供了他的推薦書單:漢尼斯的圖書館。

書是最安靜的朋友,而且永遠陪伴在我們身邊;書是可親又有智慧的顧問,也是最有耐心的老師。(P.283)

每次看這些愛閱讀的人寫的書的時候,都很想問:不知道這些愛唸書的人,是與生俱來的熱愛?還是在教養的淺移默化中,培養了閱讀的興趣?還是閱讀真的帶給他深遠的意涵?

如果你想成為出色的領導者或你已經是一位領導人,我覺得你可以到書店翻閱這本書 – 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史丹佛的10堂領導課 (Leading Matters: Lessons from My Journey) 看看自己喜不喜歡;或是台北市立圖書館也有這本書,可以借來看看。

喜歡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FB粉絲專頁~幫我按讚或訂閱我的部落格唷!

訂閱部落格~搶先看最新的文章!

--延伸閱讀--

閱讀心得文章:

精選前10名!(自己大聲說)好文章

美國生活大小事:

#相關文字是我個人閱讀本書後的感想,如有任何想分享的心情~歡迎留言。

02 李開復給青年的12封信 Ready for the AI era, 12 Letters to Young People

12 Letters to Young People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0 年 10 月 4 日

給「青年」的12封信,我年紀好像太大了,適合閱讀嗎?但是,……我也好怕在AI的時代中被淘汰。

這是我看到這本書李開復給青年的12封信 (Ready for the AI era, 12 Letters to Young People) 的第一個念頭。

「青年」好像離我有點遙遠,感覺青年指得是國高中或是大學,由於這個想法,讓站在誠品書店翻閱這本書的我,猶豫著。

翻了幾頁,看到 Letter 3 談工作中,寫著人工智慧 (AI) 很難替代的10種工作跟最容易受到AI衝擊的10種工作。

看到這,心裡更想看看這本書了。哎呀!得好好看看,這樣才能避免我跟老公的工作是落入後面兩類型的工作。

如果你跟我一樣,也想跟AI和平相處,他賺他的錢,我賺我的生活費,那麼你也該看看這本書,放下「是不是屬於青年」這類人的想法,只需關心該怎麼為自己的未來打算!

李開復給青年的12封信內容與閱讀感想

本書總共是有12封信

Letter 1 談人生意義:AI時代,有思想的人生更出色。

Letter 2 談學習:面對AI,學習有價值的技能。

Letter 3 談工作:培養關鍵能力,不怕被AI取代。

Letter 4 談教育:有創造力思維,才能挑戰新世界。

Letter 5 談讀書:讀好書,比超量閱讀更重要。

Letter 6 談創新:無用的創新,最終走向失敗。

Letter 7 談領導力:領導力是一種藝術,人人該具備。

Letter 8 談成功:成功沒有標準,別被堵住去路。

Letter 9 談選擇:聽從內心選擇,為自己全力以赴。

Letter 10 談愛:發揮人類與AI優勢,生活更富足。

Letter 11 談幽默:幽默感是把寶劍,助你渡過難關。

Letter 12 談生命價值:挖掘獨特本質,當有價值的人。

作者藉由寫信的方式,告訴青年人在AI時代中,你我所需要具備的能力,並分別針對學習、工作、教育等各類與人生緊密連結的生活項目,說明他說覺得該如何跟AI合作;同時也告訴青年,AI的優缺點,及如何善用AI能讓我們的生活過的更富足。

(以下就特別有感觸的信件分享,會交替作者提出的觀點跟個人故事,同時也會摘錄該章一段我覺得很有感的一段文字。)

Letter 1-3 談人生意義、學習及工作

作者先從人生意義說起,告訴讀者:在AI時代裡,要不斷提高自己、善用人類的特長,善於借助機器的能力;只要你有正確的思想,人生就會變得多采多姿。

在這個時代中,確實我們無法假裝忽略或漠視AI的厲害之處,因為AI早已無形中,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與眾不同。

以前的我們怎麼能想像有一天我對著手機問:今天天氣如何時,手機會給我個回應;也很難在半夜,對於銀行帳戶或信用卡有問題時,有智能小幫手來告訴自己該怎麼處理問題;或是醫學診療上,可以藉由AI分析,找出不同病因的百分比。

AI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面將會愈來愈廣泛,這完全是好的嗎?有一天會不會變成人都蹲在家,是機器人出門買菜、去銀行辦事呢?

接著在談學習中,作者給身為人類的我們一些小小的希望,人工智慧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仍然很薄弱,像是跨領域推理、抽象能力、審美及情感等;這些都是人工智慧很難透過少樣本學習,或是既有的資料庫加以創造、推論、產出的寶貴知識或是創造初的當代藝術作品。

那麼,在AI時代,你我該如何學習呢?

作者建議:找到你的興趣跟最擅長的事情;珍視自己的好奇心、批判式思維和創造力;學會人機協作,但一定要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情感;追隨自己的心;及主動挑戰極限。

其實,我覺得這幾個建議並不限於AI時代,而是「人」就是這樣生活著,當你被逼迫做你不喜歡的事情時,哎呀!就是不來勁;但是,如果你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你的大腦很自然地就會開心,連續地做個好幾天,好像也不會感到厭倦。

關於「找到你最擅長的事情」這一個建議。

我之前也有看過一本書說過類似的想法,大概是這樣的,以前我們考試時,家長都會告訴我們要對不擅長的功課多花一點時間;但是實際上,做出來的效果不一定好,也讓人心裡感覺受挫;相反地,對於自己擅長的科目花了一些時間,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你在自己擅長的部分花更多時間呢?更專研呢?是否會有更異想不到的結果?

只可惜,我們的學習環境太要求全才了,要小孩每一個學科都要分數好看,但是這樣的學習要求之下,其實埋沒了很多可能成為科學家、藝術家或文學家的人才。

不過,如果只大聲地說著我有什麼什麼崇高或偉大的興趣,卻不願花時間專精、變成自己工作、養活自己,那這樣的想法也太不切實際了。

所以,在工作領域呢?我們該怎麼做才對?

作者簡單地點出:人工智慧既會產生贏家,也會產生輸家,這取決於具體工作內容。(P.52)

這一封信中也包括有AI很難替代的10種工作、看似危險但很難被跟AI取代的10種工作、實則金飯碗但實則危機四伏的的10種工作跟最容易受到 AI 衝擊的10種工作。

我就不在此一一詳述,但聰明的你應該也可以想像得到:容易學習、重複性工作或需要大量進行運算、有固定模式的工作等,將很容易被AI取代;然而,需要創造力、專研設計、思考或藝術類型的工作,則很難被AI取代。

快去盤點一下!自己的工作是不是有這樣的特質,如果你是前者,那麼你得想想如何透過AI,讓你的工作價值提升;如果你是後者,那麼先恭喜你了!如果善用AI,你的工作或許會有更不同的成果!

Letter 4-6 談教育、讀書及創新

同學們,未來AI一定會成為很重要的工具,我建議你們去了解程式設計,學習AI的相關知識,這並不意味著從事AI相關工作就是未來的唯一出路,而是你們可以用AI和程式設計相關的知識來提昇自己,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鍛鍊批判性思維,利用AI作為工具來輔助你更好地工作。(P.96)

作者在談教育的最後,提出了要學習AI或是程式設計的相關知識,這類建議我不是第一次看到,之前在某篇報導上就有看過:未來你的孩子在小學或國中,可能回家的作業就是寫程式。看到這裡,我不禁有點焦慮,那這樣…..我家唯一不會寫程式的,不就是我本人嗎?

於是,讓我想起我之前就曾要求我老公幫我找看看寫程式相關的基礎影片,結果他幫我找了幾個,經過了2年多,我到現在都還沒有點開來看…….;所以寫這篇文章時有些心虛,真是太不上進了我!(囧)

看來要把這個項目列入年度達成目標,未來才有機會讓AI來為我的生活工作吧!?

閱讀「談讀書」這封信時,可以發現作者真的讀過好多書呀!在這封信中,指出了一個我比較少見的觀點是:建議大家少讀成功學的書。

原因是每個人是不一樣的,不是模仿誰誰誰就可以成功;若真的要閱讀類似成功人士的書籍,作者則建議可以「閱讀自傳」,但也不要盲目的學習對方的一切,去學習自己適合的。

什麼是「自己適合的」?

我得說「只有嘗試過」,才會知道。我其實有時也會看一些勵志文章,畢竟當你點過一篇文章後,臉書就會殷切地跳出相關的廣告給你閱覽。這類文章中也不乏成功人士的建議方法,有時候我會嘗試看看,但如果覺得不適合自己,就會改換別種方法試看看。

我相信,不是所有方法都能完美地適合自己,甚至在不同年齡或是人生階段,也可能有所轉變;但是,如果當你看到這些建議時,只是想像,而不願給自己機會去嘗試看看,就直接否定那個方法,那將會是個損失。

如同脆弱的力量書中也有提到的「創新思維」;本書作者強調的是「創新的價值」,取決於一項創新在新穎、有用和可行性這3個特質的綜合表現,感覺是比較偏向實務面的討論。

Letter 7 談領導力

這封信開頭就寫著:領導力是種藝術,人人該具備。

你印象中「具領導力的人」應該是什麼樣貌?你覺得自己會是個好的領導人嗎?

作者分享了關於他博士班教授的領導力;當他在跟指導教授坦誠自己想要做的研究方向與教授所規劃不同後,

教授對他說:對於你對專家系統和統計的觀點,我是不同意的,但是我可以支持你用統計的方法去做,因為我相信科學沒有絕對的對錯,我們都是平等的。而且,我更相信一個有熱情的人可能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p.134)

教授所展現的寬容和支持,讓他感受到一種偉大的力量,也深深的影響他。

同時,他在文中提出了領導人應該具備三個特點:有同理心、團隊精神及願景。

看完這封信的時候,我其實還想的是:「領導力」應該不只限於工作上,而是個在家庭或朋友交際間都該擁有的能力。

例如「同理心」,在生活上假如遇到什麼不開心,當與父母或兄弟姐妹分享時,如果對方能夠理解自己,那就能溝通、討論,一起找出解決方法或是一起痛罵老闆、紓解壓力;但相對地,如果對方只是一昧的否定,或是曉以大義時,那久而久之,這樣的管道就會被封閉。

同樣地,在朋友之中,如果當你想找人傾訴時,你絕對不會找一個你覺得看起來很假仙的人,而是會是找一個「懂自己」的人去分享「自己的脆弱」。

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是其他人的領導人,這是一件很棒的事,因為你讓另一個人找到了出口或成為他的心靈支柱。

Letter 8-9 談成功、選擇

成功沒有標準,別被堵住去路。

成功是什麼?怎麼樣叫做成功?從小到大,父母告訴你,家人告訴你,或是朋友告訴你,那些他們「畫出的大餅」,真的就是所謂的成功嗎?

假若你不按照他們所謂的成功之路行走時,就注定失敗嗎?

我個人是不這麼認為。

我相信每個人有自己的成功樣貌,人生所有並不是換算成世俗價值後,所得出來的結果就都讓每個人歡欣鼓舞。

要比誰富有嗎?你比的上全球首富嗎?

要比誰健康嗎?誰知道自己將要嚥下最後一口氣的時候,何時到來?

要比誰快樂嗎?最有錢的人、權力最大的人,真的快樂嗎?

所以成功是?

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設定的目標,充實地學習、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終沿著自己選擇的道路,做一個快樂、永遠追逐興趣並能發掘自身潛能的人。做最好的自己,是通向多元成功的必然途徑。只有單一標準的成功才會強迫人們複製他人的成功模式,如果強迫自己去做那些不適合自己、模仿別人的事情,就無法從內心深處投入足夠的興趣和熱情。(p.153)

我也認同「做不適合自己的事」是很不開心的一種感覺,就像是穿上不合腳的鞋,雖然可以走,但有時會感受到鞋要掉弱的不安;或是覺得腳被磨的快抓狂了;也可能走得顛簸不已、東倒西歪、上氣不接下氣。

如果可以的話,定義自己的成功道路吧!

我看過一些人為了升官而失去自我,走向令旁人看了都搖頭嘆氣的方向,何必呢?人生只有一次,與其讓別人決定你的價值,落入這種沒有道理的遊戲中,你為什麼不能自己決定、全心投入自己的生活呢?

聽從內心選擇,為自己全力以赴。

作者在這封信提出許多看法,其中「捨與得」跟「對人生選擇是反覆叩問自己的內心」等的想法跟我有些雷同。

你未來的人生之路,就在你的每一次選擇中。(p.179)

「人生」真的就是在自己一次次的選擇後,接續地發生了你自己的故事。

曾經我有個同事與我分享,他經常聽到某些升了官的人對他抱怨:哎呀!真的好忙、好累唷!這個工作量真的不是人做的。他說他每次聽到時,都很不以為然,心想:又沒有人逼你!

是的,我也同意。每一個選擇都是你自己做的。沒有人拿刀逼著你,你想要在職場上有所升遷,怎麼佔了位子,卻又反悔不願意付出呢?

其實,你也可以「選擇」降職等,轉調更輕鬆的職位;但是,是你「選擇」了待在原處,不是嗎?

Letter 10-12 談愛、幽默、生命價值

最後3封信,著重於他個人在52歲生日前不久,體檢後發現得到癌症後,對於人生不同的感受與體認,每封信中也有描述一些作者本人過去的生活小故事。

有些像是他人生的一些重要片段的回顧,但重點是愛對於人的重要性、幽默可以幫助人渡過難關,以及最後是找出個人生命的價值。

我相信沒有人希望生病,但是重點是,經常是我們無法選擇要或不要(生病),他就這麼來了。

所以為什麼有人說:健康是無價的。

不可否認的,錢跟權勢可以延續生命;但擁有再多錢及權勢,也無法買回健康;所以請有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飲食、健康及適時運動。

附錄

這部分包含5小段,較短的文章,分別是工程師的人工智慧銀河系漫遊指南、給女兒的一封信、母親給我的10件禮物、我的愛情故事跟李開復與青年的問答實錄。

我用手機的備忘錄記下不少附錄中的片段,最喜歡的是這段他對時間的解讀:

人的ㄧ生兩個最大的財富是:你的才華和你的時間。才華愈來愈多,但是時間愈來愈少,我們的一生可以說是用時間來換取才華。如果一天天過去了,我們的時間少了,而才華沒有增加,那就是虛度了時光。所以我們必須節省時間,有效率地使用時間。有以下建議:

  1. 知道你的時間如何花掉的。

  2. 學會使用時間碎片和「死時間」。

  3. 每天一大早把一天該做的事排好優先順序。

  4. 運用80%~20%原則。(p.275)

我覺得作者的這個比喻很有趣,但是真的就是在描述「人生」。

過去有一段日子,工作上經常性的加班,讓我覺得自己的生命一直不斷地流逝,所以當時有想過:如果我的一天能多幾個小時,能有多好?

但是,後來發現,如果一天多了幾小時,我好像也只是出門上班,下班回家,我的人生重心好像只剩下工作,個人能力卻一點也沒有增加,這樣破頭想出的結果,卻我更加力不從心。

還好,後來看了一些網路上關於時間管理的文章,稍微替自己理出了頭緒,工作或生活也有改變跟進步。

現在我還維持的時間管理習慣,分享給大家:

  • 年底列出次年度需完成的大目標。
  • 每個月要完成的次目標。
  • 每天優先需完成的工作順序跟時間表。
  • 每個月最後一個週末是維修日(時間表調整日跟處理瑣事)。

不知道有沒有眼尖的人說:在《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中是寫每個月一天的維修日,你怎麼需要兩天?

很簡單,週末的上午是我要做菜跟去超市買菜的時段,這兩件事都無法不做,而且我很喜歡在維修日慢慢摸,在網路上東晃晃西晃晃,我就喜歡呀!呵呵。

結論

「李開復給青年的12封信」一書的文字算是相當容易讀,可以看出作者本身真的很喜歡閱讀,文學造詣也相當好,文內提到許多不同名人的金玉良言,但最主要的還是他在人工智慧的專業,對於未來工作的想法,能給不了解這個背景的人一些清楚的架構。

本書作者李開復先生在博士班是研究電腦學,曾經在蘋果、微軟及Google等公司任職,所做的工作內容也與人工智慧相關,如果你在Google搜尋打上他的名字,出現的幾乎都是與人工智慧有關的論壇資訊及文章。

我在看到這本書前,其實是不認識他;但是我老公對我說:他在資訊工程、電腦界很有名唷!哎呀!你想買書就買書,幹嘛管自己是不是「青年」!

好吧!如果你也不是青年,但你也有些想了解人工智慧對未來的可能影響或衝擊,這本書應該可以幫助你;看書過程中,可能會覺得有些看法,已經是你熟悉的,那也很棒!

除了作者對人工智慧的見解外,他文中提出的兩個觀念,我覺得也很值得與你們分享:

第一,是他對於閱讀與時間的看法

很多同學把不讀書的原因歸罪於沒有時間,說學業壓力太大,完全老師布置的作業就已經夠累了,沒有時間去閱讀大量的書。其實,讀書最大誤解或者說不讀書的理由就是 — 沒有時間。(p.111)

看到這段文字,心想:這不就是在說我本人嗎?老實說,工作後也是這樣的,不讀書的理由也總是沒有時間,所以我之前才會說我每次總是很難超過一本書,會為自己找一些藉口,工作太忙、壓力太大、朋友太多、這部劇得先追…..。

如果你跟我一樣,別感到煩惱或是罪惡,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安逸的生活就是令人身心愉快呀!假日上午睡到飽,在床上賴著、滑手機就是讓人覺得放鬆呀!

但是,要想不被這個每天都更新、快速變化的世界淘汰,真的!真的!唯一方法就是「增進自我」。「閱讀」是自我成長的一種方式,但閱讀並不限於書籍,其實現在網路上有許多人的影片或照片也很有深度,很值得去了解學習。

從每天20分鐘開始,連續30天可以變成一種習慣;或是假如你無法每天都閱讀,那就星期一、三、五各看20分種,找出適合你原本生活的方式,微微修改,比較不會一下改變太大,而造成反效果。

只是在接收這些廣大資訊的同時,身為閱讀者的我們還必須要能辨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才能真的做到「適當閱讀」,一起共勉之吧!

第二,是他提到蘭迪教授所說的「Lead your life」 (引領自己的一生)

「Lead your life」而不是「Live your life (過一生)」,也就是說,不要只是「過一生」,而是要用夢想引領自己一生,……。(p.179)

作者在文中是提出要用感恩、真誠、助人圓夢的心態引領自己一生。我覺得「,……。」應該由每個人自己定義。

問問你自己的夢想是什麼?

就會知道人生道路應該要往哪裡走去,即使路途上有荊棘、泥濘或水坑,而因此受了些傷、弄了點髒、或雙腳濕了,也會覺得這一切是值得的。

老實說,我到現在也還在摸索,本人是有很多夢想的雙魚座,但是很常其實會變成空想,或可以說是妄想,所以為了不變成空想或妄想,我還是盡可能會要求自己去嘗試看看。

那你呢?

如果你也遲疑著夢想為何?我覺得其實這也沒有什麼關係!可能你還沒遇到激發自己夢想的那個瞬間;也可能你只是無法講清楚,但其實你的內心或潛能早就已經引領你往前行進。

所以,在真真切切地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或是將夢想語言化之前,建議可以吸收不同類型的資訊跟知識,來幫助自己將夢想這幅圖畫慢慢地描繪出來。

如果你跟我ㄧ樣,也有些關心在AI時代自己應該如何應對?我覺得你可以到書店翻閱這本書 – 李開復給青年的12封信 (Ready for the AI era, 12 Letters to Young People) ,看看自己喜不喜歡。目前台北市立圖書館還沒有這本書,我已經先查過了囉!(2020.9.30)

喜歡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FB粉絲專頁~幫我按讚或訂閱我的部落格唷!

訂閱部落格~搶先看最新的文章!

--延伸閱讀--

閱讀心得文章:

精選前10名!(自己大聲說)好文章

美國生活大小事:

#相關文字是我個人閱讀本書後的感想,如有任何想分享的心情~歡迎留言。

01 脆弱的力量 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Daring Greatly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0 年 9 月 30 日

脆弱就是流淚,是示弱,是告訴人家我不行。所以這是絕對不能說的秘密,有什麼力量可言?

這是我看到這本書脆弱的力量 (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的第一個念頭。

以前我是個即使壓力很大,即使心不甘情不願,即使根本不應該是自己該做的工作,都會在上司要求下,逼自己承接下來的人。

但是,經常性加班後,感到身心俱疲,有一陣子很不想上班,因為事情永遠沒有做完的一天。

你是否也有遇到同樣的情形?

如果有,我覺得透過閱讀這本書「脆弱的力量」,可以讓你更了解自己,也知道何時該向誰展現怎樣的脆弱?何時該為自己「設定底線」?何時該多花點時間為自己做些事,而不是浪費時間在那些只敢躲在暗處評論他人的人?

脆弱的力量內容與閱讀感想

本書總共分成七個章節

第一章 永遠不夠:檢討「永不知足」的文化

第二章 破解脆弱的迷思

第三章 瞭解與克服自卑(又稱「打怪練功」)

第四章 防衛脆弱的武器

第五章 跨過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培養改變,消弭鴻溝

第六章 破壞性投入:讓教育和職場重新人性化起來

第七章 全心投入的教養法:放膽去做孩子的榜樣

作者從社會的文化,討論到脆弱的本質,跟自卑的連結;接著她告訴我們面對脆弱時可能的武器,在日常生活、工作職場到親子教養,展現脆弱的重要性,跟如果不承認自卑可能帶來的可怕影響。

(以下每一章節會交替作者提出的觀點跟個人故事,同時也會摘錄該章一段我覺得很有感的一段文字。)

第一章 永遠不夠:檢討「永不知足」的文化

作者先從我們生處的文化「永不知足」來討論,看完第一章其實就很有感觸。

確實我們從小到大的日常生活就是如此,當你考80分時,老師會希望你能考90分;當你得99分時,父母會問你為什麼不考100分?當你終於拿到100分時,大家會要你繼續努力,下一次也要維持100分。

你也是在這樣環境長大的嗎?我的父母沒有這麼極端,但是也是對成績有一定要求,那樣的一再追求高分,讓人覺得好辛苦。

因為當你長大、就職之後,有沒有發現過去的 80分、90分及 100分,好像沒有什麼影響?

我們的社會中太重視的是結果,卻忽略了過程,而且覺得「比較」才有「進步」;但其實過程、個人累積及「跟自己」比較才是最重要的課題。

不止分數,人們也樂於比較身材外貌,家庭婚姻,甚至到孩子的成就,我們一直想要追求內心中所謂完美的模型,於是導致的結果是「永不知足」。

匱乏文化的最大傷害,是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而不願接納自己的脆弱和不安,失去自信參與世界的能力。(P.53)

 

第二章 破解脆弱的迷思

作者提出了4個人們對於脆弱有的迷思,分別是「脆弱等於軟弱」、「我不展現脆弱」、「脆弱就是毫無保留」跟「我們可以一個人」。

第一個迷思「脆弱等於軟弱」是大家對於脆弱最常有的迷思。的確!看我寫在開頭的心中想法,我也是抱持這種想法,如果你也是,真的要小心!因為作者說這是最危險的迷思。

而之所以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我們把自己不確定的感受與未來可能的失敗混為一談;因為我們沒有適當的將名詞定義清楚,我們以為當自己站出去表達出想要的想法,卻不被認同時,那是一種失敗。事實上,並不是!站出去的那個人才是擁有勇氣的人。

第二個迷思「我不展現脆弱」。沒錯!我又中了!即使你不想展現脆弱,作者說:脆弱就是會找上你。

第三個迷思「脆弱就是毫無保留」。好了!如果你有展現脆弱的勇氣跟力量,是對所有人「毫無懸念」說出全部嗎?

當然不是。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準備好要接收你的脆弱,作者用她女兒發生在學校故事來說明這個迷思,我很喜歡作者在其中提到的一段話:

脆弱是以相互關係為基礎,需要設限與信任,而不是過度分享。(P.70)

一般來說,最願意接受自己脆弱的人會是家人。作者分享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在網站上所發表的一篇探討如何和伴侶培養信賴的關係文章,跟她所描述的故事有些類似,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先去看看。(John Gottman on Trust and Betrayal,Building trust 之後那段小故事)

第四個迷思「我們可以一個人」。雖然現今的社會文化,要我們學會獨立自主,但這與「我們可以一個人」是有差異,人還是需要愛與支持。

這4個迷思中,你有幾個呢?

 

第三章 瞭解與克服自卑(又稱「打怪練功」)

你瞭解什麼是自卑嗎?你是個容易自卑的人嘛?

書中對自卑的定義是:自卑(自慚形穢、自我價值低落),是一種極其痛苦的感覺或體驗,認為自己有缺陷,所以不值得被愛,也不值得擁有歸屬感。

自卑的感受很讓人痛苦,我相信很多人都可能有過這種經驗,你還記得是怎麼克服的嗎?是逃避?情感抽離?還是視而不見?

作者指出:想要接納脆弱的關鍵便是「克服自卑」。如果我們擔心別人怎麼想,就不會敢展現自己;通常「不善於展現脆弱」,就是指「很容易自卑」

而克服自卑情緒是一種練習,作者提出可以透過「書寫自卑的經驗」克服自卑,這種練習需要時間培養,需要勇氣接觸外界,說出難以啟齒的事。

當我們有足夠的勇氣探索黑暗時,才會發現自身光明的無限力量。(P.85)

再次有感觸的地方是作者指出「女性自卑」,排名第二的竟是「為人母親」;而且不需要當上媽媽,這個社會定義的女性價值通常就與「為人母親」相連結。女性常被問到為什麼不結婚?結了婚,問為什麼不生小孩?生了第一個小孩,被問為什麼不生第二個?

說實在,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定義價值」,不要去理會那些人家所說「我們非得怎樣不可」清單。

 

第四章 防衛脆弱的武器

作者提出了3個人們常見防衛脆弱的方法,分別是「打預防針」、「完美主義」跟「麻痺自己」。

你也會為自己打預防針嗎?

我會。我一直以來是這樣的人,當生活太過幸福、事情太過順利時,我可能會自己想像之後可能會發生什麼糟糕的情形。我害怕於這種愉快的感受,擔心突然消失後帶來沈重的哀傷,會讓我無法承受。

但是,原來更好的做法是:這樣的喜樂來自於平凡時刻,我們應該要珍惜、看重這些自己所擁有的,每次當我們感受喜樂,就應該沈浸在快樂之中,讓這些幸福片段成為永遠最美的記憶;當不幸發生時,我們會更加堅強。

你是完美主義者嗎?

還好,我不是。作者指出完美主義是一種自毀又容易上癮的思想;是一種自我毀滅;其實只會讓我們自卑。

作者告訴大家:欣賞自己的不完美,告訴自己,我已經夠好了。她說每當她在實踐「知足」這個觀念時,都會想起李歐納·柯恩 (Leonard Cohen) 的歌曲〈讚美詩〉 (Anthem) 中所說的那句話:萬物皆有隙縫,方能讓光透進。

是什麼促使大家麻痺自己?

因為大家在追求自我價值和自卑感受之間苦苦掙扎,所以有人沈迷電玩、有人攝取糖分、有人每週工作60小時、有人服用處方藥或有人喝高咖啡因的飲品。這樣的麻木行為不只因為自卑,也因為焦慮和抽離。

作者把研究的人分成群組A及B,群組A認為,想要解決焦慮,就是要想辦法管理並紓緩焦慮。群組B認為,關鍵在於改變讓你焦慮的行為。群組A的人通常有嚴重的麻木問題;群組B則是設定底線,做出全新投入的生活。

要過著連結互動的生活,終究要懂的設定底線,少花點時間和精力瞎忙,還有迎合那些不重要的人,然後就會瞭解努力培養親朋好友之間的關係有多重要。(P.179)

 

第五章 跨過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培養改變,消弭鴻溝

作者指出:想要,但做不到,產生了抽離的分界。

政治是社會契約抽離的好例子,但也讓人感到痛苦。左右派的政治人物立法通過法律,但他們毋需遵守法律或法律對他們沒有影響。他們沒有做到那些需要履行的社會契約。

這段描述讓人深感認同,因為那些立法者真的總是不會立不利於自己的法律,不然為什麼有一堆人敢酒駕上路?為什麼一些人任意佔用身心障礙專用停車位?

「Mind the Gap」- 跨過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是種展現脆弱的力量的策略.我們必須跨過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在文化中落實我們堅持的理想價值觀。跨過理想和現實的差距,需要接納自己的脆弱,同時培養克服脆弱的能力。(P.219)

 

第六章 破壞性投入:讓教育和職場重新人性化起來

作者從詢問一位講題為「破壞性創新」主講者:「創新與創意最大的阻礙是什麼?」談起。

講者回答:是一種想提出想法,但又怕被取笑和輕視的恐懼。大家會以為意見的好壞代表自己的能力,所以意見不能太天馬行空,因為自己不可能什麼都懂。問題是,創新的點子往往聽起來很瘋狂,失敗和學習就是革新的一部分。革新和逐步去改變都很重要,我們需要它,但我們迫切需要的是真正的革新,那需要與眾不同的勇氣和創意。

你的工作單位是否也有人提出過「創新」呢?還記得在我們畢業那時候,「創新」這個想法很火!走進書店,書架上都是創新相關的書籍。當時工作的公司,也有主管提出要我們這些剛進公司的小毛頭組成一個「創新小組」。於是,我們就成立了。

但是要克服自卑,提出不怕大家質疑的天馬行空的意見,真的很難。可以看出主管們努力壓抑自我,盡可能不要講出「扼殺創意」的意見;但是在公司既有的文化下,總是會回歸到成本多少?目標消費者是誰?怎麼用工廠的設備做出來?要花多少錢?

現在我已經記不得最後得出什麼結果,也可能沒有結果?我只記得最後我們還是回歸工作崗位做自己的產品開發,但過程中有許多有趣的地方,也交到不少好友。

接著作者提出「自卑已經滲入文化的種種跡象」,包括指責、說閒話、偏袒、叫罵、騷擾,都是自卑已經滲入組織文化的行為線索。另一個更明顯的跡象,是把自卑直接變成一種管理工具。

你工作的環境有這種情形嗎?如果有,這種影響是很深遠的,因為讓人自卑,最終只會導致對方情感抽離以求自保,一旦抽離,也不想在乎了。如果這發生在員工身上,那麼誰想為公司盡心盡力?這個公司還有未來嗎?

我受過的社工訓練很強調我們對人說話的方式,甚至連我們坐在哪裏及怎麼坐都很注意。例如,我們從來不和客戶隔著桌子對談,而是走到客戶那一側。(P.241)

 

第七章 全心投入的教養法:放膽去做孩子的榜樣

作者在這章的第一句話:我們都希望有一本親子教養手冊,可以按圖索驥,回答我們所有未解的疑問之外,還能掛保證,並且減少我們的脆弱與不安。

相信很多父母都相當認同;我雖然還不是母親,但是也有點不安。

如果你是父母,看第七章或許會很有感觸,而我只能先分享幾段作者耐人尋味的文字,待以後來感受、學習與成長。

全新投入的親子教養不是搞定一切,傳承下去,而是一起學習與探索。有些時候,孩子在人生旅途中甚至遠在前方等著我,或是回頭拉我一把。(P.259)

教養出相信自我價值的孩子,需要我們在旅途中以身作則,讓孩子看到我們的努力應對。(P.260)

身為家長,我們一但瞭解羞辱與自卑是什麼,就更可能意識到自己曾經在無意間羞辱了孩子。這件事情的確會發生,……,即使我們在家中努力避免羞辱孩子,孩子在外頭遇到的羞辱還是可能影響他們一輩子。…..幸好,我們可以決定那些經驗在孩子的人生會有多大的影響。(P.267)

我們無法讓孩子完全避免被羞辱的經驗,我們的任務是教導與示範如何克復自卑。從談論自卑是什麼,以及自卑如何在生活中出現開始做起。(P.268)

這章看完後,我也認同作者提到的部分情境,確實!太難避免在成長過程中遇到讓人感到自卑的時刻。除了自己的心魔作祟外,也有太多人,靠著打壓別人滿足自己的自信感。

所以,如何讓孩子瞭解自己曾經歷過的自卑感,學習克服這樣不確定、不安的感覺,瞭解自己人生的價值,接納脆弱,擁有勇氣與力量去面對、處理困難,是身為父母很重要的課題呢!

結論

「脆弱」是本書作者布芮尼·布朗的研究題目之一,她把複雜的研究內容寫得很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讓讀的人很有共鳴。

文中有很多她自己發生的經歷跟內心戲,就像我們一樣,如果發生了什麼事,會懊悔心想:早知道不要做了;早知道就……(怎樣怎樣)。

我喜歡她為一些名詞的定義,讓我可以自己思考過去發生的一些事情,是不是有更好的處理方式?不一定是自己生活所發生;也可能是朋友遇見的情形,如果可以換種方式給朋友建議,或許有更好的結果。

我也喜歡她在書中引用的一些經典名句或是跟其他人的對話,讓人覺得精神振奮,會覺得「對!就是這樣!」像是:羅斯福「放膽」演講的第一句其實揭露了很多的道理:「榮耀不屬於批評者」。(全文如下)

“It is not the critic who counts; not the man who points out how the strong man stumbles, or where the doer of deeds could have done them better. The credit belongs to the man who is actually in the arena, whose face is marred by dust and sweat and blood; who strives valiantly; who errs, who comes short again and again, because there is no effort without error and shortcoming; but who does actually strive to do the deeds; who knows great enthusiasms, the great devotions; who spends himself in a worthy cause; who at the best knows in the end the triumph of high achievement, and who at the worst, if he fails, at least fails while daring greatly, so that his place shall never be with those cold and timid souls who neither know victory nor defeat.”

如果你想更了解自己,我覺得你可以到書店翻閱這本書 – 脆弱的力量 (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看看自己喜不喜歡;或是台北市立圖書館也有這本書,可以借來看看。

 

另外分享本書作者在 TED 上有兩次的演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以下影片連結:

喜歡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FB粉絲專頁~幫我按讚或訂閱我的部落格唷!

訂閱部落格~搶先看最新的文章!

--延伸閱讀--

閱讀心得文章:

精選前10名!(自己大聲說)好文章

美國生活大小事:

#相關文字是我個人閱讀本書後的感想,如有任何想分享的心情~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