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須知]海鮮詐欺不止威脅到你的錢包,還有…? Seafood fraud not only a threat to your wallet, but also…?

Seafood Fraud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1 年 6 月 9 日

看著新聞上播著近期的研究討論著:海鮮詐欺不止威脅到你的錢包,還有…? Seafood fraud not only a threat to your wallet, but also…? 讓我不禁心頭一驚。(荷包都已經夠薄了,拿走了我的錢,你還想拿什麼?)

「海鮮詐欺是不是拿別的魚騙我?就像每次吃火過時,點的魚片口感跟味道都不同?」

如果是從前的我,在餐廳吃到口感好像不太一樣的魚片,其實就算了,下次不點就好了。可是從要自己去超市買魚後,才發現有些看起來一樣的魚,買回來口感不一樣的時候,真的很是懊惱。

好吧!我承認~我當下的煩惱只是~~大家吃不習慣我買錯的魚。

但是,下次不買就好,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嗎?

  • 海鮮詐欺不是新議題,你也一直被騙嗎?

  • 研究指出,1/3個餐廳的魚不是他們說的那種魚!
  • 忽視海鮮詐欺的可怕後果是什麼?

  • 為海洋生態貢獻,杜絕海鮮詐欺的發生!認識MSC標籤

  • 小結

*海鮮詐欺不是新議題,你也一直被騙嗎?

海鮮詐欺其實不是新的議題,在去年跟前年、前前….年其實都有上過新聞,只是我們經常看過就忘了,也沒有深究海鮮詐欺是什麼?

如果按照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 ( NOAA) 下的 FishWatch 網站對於海鮮詐欺的分類,可分成三大項:

1. 以A替代B

由於許多魚都會切片跟去皮,所以有些不肖的廠商會以低價的魚混充高價的魚來賺取差價。美國FDA針對這樣的問題,採用DNA檢測的技術去確認標示的正確性,結果顯示目前有85%產品是合格的標示。

雖然用高價的產品販售海鮮商品 (美國諺語:bait and switch) 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整體來說,用替代品欺騙消費者的方式並不是最常見的。

2. 重量短缺

比較少被消費者發現,但卻是最常見的情形,就是重量短缺。

你可能會跟我有一樣的疑惑:那秤重不就好了嗎?

實際上,重量短缺這種情形不是秤重就能解決的,因為經常發生在海鮮的前段處理,例如過度灌水 (overglazing)、浸泡增重 (soaking)、裹粉加重 (breading) 等。以過度灌水為例,政府已經有訂定規範要求業者標示,但是實際上,要真的辨別是業者超量添加的水量,在執行面上確實有困難。

同時,許多業者在販售海鮮時,以加冰保鮮等說法,實際上是讓消費者付出了比原本的海鮮價值還高的成本,買魚變買冰,這些都算是重量短缺的欺騙方式。

3. 錯誤標示

這裡的錯誤標示特別指得是因為原產地、規避規定跟關稅、或是以不合法的漁法捕捉的海鮮。這種違法情況最常發生在轉運(Transshipping)、海上換貨 (At-sea transfers) 跟錯誤的交易證明文件。

這類錯誤標示的原因是,業者想要節省海鮮的成本,透過不合法的方式進口來降低費用。

這些海鮮詐欺的手法,是否早就發生在我們生活之中?

印象中,我看過的一則新聞就是,記者去某個漁港的不同海鮮店家買蛤蜊,然後分別秤重後,發現有些店家其實把水的重量都算在蛤蜊身上。

這樣的商業手法跟我實際在美國購買時的情況是不同的。

前陣子,我因為想念台灣熱炒店,所以想自己做九層塔炒海瓜子,於是在美國不同超市買了幾次海瓜子,在美國的超市中,我看過有在活水中自己撈的;或是一袋網袋裝好,然後旁邊噴水的,不論是哪一種?當你秤重的時候,店家都會把袋子戳開,讓水流出後再秤重,這樣的方式~對身為消費者的我來說,覺得比較合理些。

*研究指出,1/3個餐廳的魚不是他們說的那種魚!

有人可能會說,那我不買海鮮,去餐廳吃海鮮總可以了吧!

不爭的事實是,以歐洲的餐廳為例,有1/3餐廳的菜單有錯誤標示的問題。研究指出,他們從歐洲的幾個國家中搜集總共283個樣本,研究團隊透多分析樣本的DNA,並比對菜單上面的名稱後,得出的驚人結果。

最高的標示錯誤率是接近50%,發生在西班牙、冰島、芬蘭跟德國。以魚為例的話,石斑魚跟鯧魚是最常被錯誤標示。白梭吻鱸 (pike perch)、龍利魚 (sole)、北方藍鰭鮪魚跟黃鰭鮪魚 (bluefin & yellowfin tuna) 等魚類,有近50%的消費者餐盤上吃的不是自己當時點的魚類。

還好只發生在歐洲,我住在其他地方

錯了!根據另一則研究指出,比較不同國家餐廳裡,標示著笛鯛 (snapper)的產品中,有近40%的魚是標示錯誤的。這些樣品的國家來源包括美國、英國、新加坡、澳洲及紐西蘭,其中,英國、加拿大及美國名列前三名。

看了有沒有心頭再一驚,原來每個國家的餐廳裡賣的產品,竟然都有標示錯誤的問題。其實這份研究在結論段有討論到,造成標示錯誤的最大原因在於產業管理與政策強度的不足

美國的管理現況是?

美國是最大的笛鯛市場,主要透過60個夥伴國家進口,也因為海鮮詐欺的問題,IUU漁撈及海鮮詐欺的特別工作小組 (The US Presidential IUU Task Force) 曾經發表聲明,指出西大西洋笛鯛 (L. campechanus) 是需要被保護的魚種。

不過,即使美國對於進口的海鮮種類,希望能達成供應鏈透明的目標,但是現實是,研究結果顯示仍有35%以上的笛鯛類產品被錯誤標示。(雖然跟先前相比,已經是降低許多。)

備註:IUU fishing 指非法、未報告及未受規範漁業(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是由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CCAMLR)在1997 年召開的年會中首先提出,用以表示各種異常的漁業行為。

*忽視海鮮詐欺的可怕後果是什麼?

如果你或我,身為消費者的我們都不計較自己吃到的海鮮是什麼?是不是就沒有關係了?

答案是否定的。

海鮮詐欺不只是消費者所付出的金錢與購買的魚類價值不符,原本我們想要獲取的營養價值都可能大打折扣。例如吳郭魚 (tilapia) 經常被拿來冒充是西大西洋笛鯛,以營養價值來說,omega-3 不飽和脂肪酸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在西大西洋笛鯛上是比較高的。

試想如果你期望藉由飲食,多攝取 omega-3 不飽和脂肪酸預防心血管疾病,但是卻不如預期,是不是有點生氣!?

除了我們自身外,影響更深的是海洋資源的永續性。2020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每年有80億公斤到140億公斤的海洋漁貨是屬於非法捕撈的漁獲,這些未報告的漁業行為,除了讓某些不肖份子賺進大量的金錢,政府的稅收會減少外,其中最慘的是需要被保護的魚類,很多時候這些海洋生態資源是再也無法回復的。

你有聽說 Fish laundering 嗎?與海鮮詐欺有關。

洗魚?其實意義就類同「洗錢」,也有人稱「漁獲洗錢」,是以合法掩飾非法,常用的「洗魚」方法為「權宜船籍」與「虛報漁場」。

「權宜船籍」是指漁民為了規避國內的法規,而將漁船與漁獲量登記在他國名下,同時也可以跳脫漁獲配額的限制;「虛報漁場」則是,在大西洋捕撈的鮪魚,搬運至太平洋、印度洋漁船,佯稱是在太平洋、印度洋捕撈。

這些在我們不知情的狀況下,發生的事,其實我們都無法置身事外。原來海鮮詐欺 Seafood fraud 不止威脅到你的錢包,還有健康跟生態。

*為海洋生態貢獻心力,從認識藍魚跟綠魚標籤 (blue and green fish label)開始

許多國家都意識到違法捕撈對於海洋生態破壞的嚴重性,所以也制定了相關的法規去規範管理。

政府做了什麼?

以美國政府的管理為例,在2018年1月開始實施「水產品進口監控計劃 (Seafood Import Monitoring Program, SIMP),希望藉由「從海洋到餐桌」的概念,要求水產業者提供捕撈及生產資訊,來避免非法漁業與漁獲詐欺的問題。

優先管制項目有鮪魚、旗魚、石斑、鯊魚等17類,並於2018年4月公告將蝦與鮑魚都列入管制計畫,於同年的12月31日開始實施。除了列入管制計畫的水產品外,也有符合SIMP的業者清單 SIMP-Compliant Importers List 可以參考。

查資料時,有看到NOAA在2016年公布這項資訊後,許多水產業者都非常反彈,認為這些管理制度會增加業者的生產成本。這讓我想起念書的時候,老師有提到過美國FDA公布了一篇針對魚類的調查研究,當時也是引起一陣譁然,漁業者跑去跟政府抗議,認為這樣會影響他們的生計,這樣以後都沒有人要吃魚了。

後來經過多次溝通,產生了FDA對於魚類的飲食建議指南 Advice about Eating Fish,這樣的結果對於消費者有了保障,他們可以依照科學事實去決定,自己在不同的時期應該吃什麼樣的魚種?

FDA
Photo from https://www.fda.gov/food/consumers/advice-about-eating-fish

新的政策的實施總是不免有陣痛期,有些資訊很難一字一句跟每一個人說明,但這不代表就該繪聲繪影的被講成一定是怎麼樣?

一件事可以有成千上萬種解讀方式,對於當過業者、當過政府中的小齒輪、現在升級成14職等、全職消費者的我來說,這些的解套都與信任度有關,一旦信任建立了,理解感就能提升;但是一旦被背叛,信任感不在,重建彼此的信任的過程,就需要花上許多的時間。

產業做了什麼?

美國肉品一樣,其實水產品也有相關的「海洋生態標籤」,由海洋管理理事會 (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 MSC) 推動、制定。

MSC是1997年在英國成立,是一個全球性、獨立的非營利的團體,針對永續漁業管理、加工漁產品的來源、產銷履歷資訊、加工場所的食品衛生安全等作管理驗證。

認同這項理念的業者會向MSC提出申請,按照不同管理驗證所需時間長度不同,複查的時間也不同。全球有近15%的業者都是MSC認證的廠商。

除了生產端的業者外,其實也有不少通路商跟餐飲業者都支持MSC的理念,像是Walmart、Hilton跟ALDI等等。

MSC
Photo from https://www.msc.org/

消費者該做什麼?

身為地球中一份子的我們,對於海洋生態的永續性,應該也能從自身的生活中做起。

盡量多吃建議的水產品

針對水產品的選擇,有一份 Good Fish Guide,消費者可以透過這份清單了解,哪些水產是建議食用跟必須要避免的,總共有5個等級。

在台灣也有《台灣海鮮選擇指南》,2021年4月發佈了5.0版本,新增8魚種、調升5魚種燈號,其中魩仔魚首次列為黃燈 (斟酌食用)。據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執行長林愛龍解釋,因為魩仔魚採取的拖網漁法,容易捕獲到其他魚種的寶寶的高風險;此外,魩仔魚也是其他許多生物的餌料,所以被調成酌量食用。

透過清楚明瞭的單張就能了解自己應該選擇食用的水產品種類,你也可以去市場找找這些綠燈的水產品,因為綠燈的海鮮是可以天天享用的海鮮;而黃燈的海鮮則建議過年佳節時,偶爾品嚐。(《台灣海洋選擇指南》第五版線上手冊)

消費者該做什麼?

身為地球中一份子的我們,對於海洋生態的永續性,應該也能從自身的生活中做起。

盡量多吃建議的水產品

針對水產品的選擇,有一份 Good Fish Guide,消費者可以透過這份清單了解,哪些水產是建議食用跟必須要避免的,總共有5個等級。

在台灣也有《台灣海鮮選擇指南》,2021年4月發佈了5.0版本,新增8魚種、調升5魚種燈號,其中魩仔魚首次列為黃燈 (斟酌食用)。據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執行長林愛龍解釋,因為魩仔魚採取的拖網漁法,容易捕獲到其他魚種的寶寶的高風險;此外,魩仔魚也是其他許多生物的餌料,所以被調成酌量食用。

透過清楚明瞭的單張就能了解自己應該選擇食用的水產品種類,你也可以去市場找找這些綠燈的水產品,因為綠燈的海鮮是可以天天享用的海鮮;而黃燈的海鮮則建議過年佳節時,偶爾品嚐。(《台灣海洋選擇指南》第五版線上手冊)

海鮮建議指南

認識藍魚與綠魚標籤

Seafood Fraud
Photo from https://www.msc.org/en-au/what-you-can-do/eat-sustainable-seafood/the-difference-between-farmed-and-wild-seafood

藍魚標籤應該比較多人聽過,是MSC驗證後的業者可以貼的一個藍色標籤,透過與經過驗證的民間組織合作,授權使用MSC的藍魚標籤。

藍魚標籤表示,你所購買的魚類產品是從可追溯源頭的漁場而來,而且經過嚴謹的驗證與定期的複驗,確認管理符合MSC訂定的相關規定。

而綠魚標籤則是由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 (ASC) 做水產品認證,ASC是2010年由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 和IDH創建的獨立性非營利組織。

綠魚的標誌表示,你所購買的魚類產品是由可追溯源頭的養殖場而來,而且需要符合養殖用水、水質、飼料、疾病、動物福利等,共七大標準,台灣也有ASC 認證的臺灣鯛企業。

*小結

  • 如果你也關心自己吃的水產品,也深愛這個地球的話,建議可以選擇建議食用的魚類跟海產,Good Fish Guide 的Best choice跟Good choice,在台灣則可以參考《台灣海鮮選擇指南》的綠燈海產。
  • 如果可以,優先選擇有藍魚標籤跟綠魚標籤的產品,以行動支持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
  • 飲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每個人心中有一把尺。我只是把我得到的資訊整理給你參考,沒有絕對的對或錯,每個人考量跟背景不可能全然相同,只有你知道你需要的是什麼樣的食物。

寫這篇文章寫到一半的時候,我突然有點好奇,海產消費量高的日本,政府及產業對於這些海鮮的規範會是什麼?

因為從其他食品的管理面上,我認識到的是他們的產業力量還蠻大的,很多產業的組織或是地方的組織會訂定比政府規範還高的規定,要求或是輔導業者配合改善,所以不曉得他們對於水產品的管理是不是也是很嚴謹?

下回有機會,來找看看相關的資料,再分享給對這個問題也感興趣的你。

喜歡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小天的好吃生活筆記粉絲專頁~一起學習食品知識、料理烘焙及生活經驗;或可以訂閱我的部落格,即時閱讀最新文章唷!

訂閱部落格~搶先看最新的文章!

--延伸閱讀--

生活需要知道的大小事相關好文章:

疫情期間返台的防疫紀錄,來畫重點:

#相關文字是我個人經驗跟參考網路資料綜合完成,科學知識隨時會更新,歡迎一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