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 史丹佛的10堂領導課 Leading Matters: Lessons from My Journey

Lessons from My Journey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0 年 10 月 31 日

我其實沒有想過…..這一生,我想留下什麼?

這是我看到這本書「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史丹佛的10堂領導課 (Leading Matters: Lessons from My Journey)」的第一個念頭。

看起來好像是暢銷書籍,當時對於未來要留下什麼並沒有太多想法的我,想著這輩子應該也念不到史丹佛大學了,不如就買這本書來看看,感受一下人家史丹佛都在教什麼?可能看完後,會知道自己以後要留下什麼吧?

結果回家後,才發現…..是10堂領導課呀!而且還是校長開課!?(以前校長開講時,都只想著昏昏欲睡呀~)

推薦序中寫著:當你讀完這本書,最大的遺憾將是相見恨晚;並說作者很會用「說故事」的技巧,讓讀者覺得他講述的內容是相當有趣的。

好吧!那讓我也來看看這本「相見恨晚」的書,也先相信這位校長很會講故事吧!如果你也想知道,這一生想留下什麼?不妨跟我一起讀下去。

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內容與閱讀感想

本書總共分成十個章節

第一章 謙卑:高績效領導的基礎
第二章 真誠與信賴:高績效領導的關鍵
第三章 領導就是服務:了解誰為誰工作
第四章 同理心:塑造領導人和機構的要素
第五章 勇氣:為了機構和社群挺身而出
第六章 協力與團隊合作:你無法單打獨鬥
第七章 創新:產業與學術界成功之鑰
第八章 求知欲:終身學習的重要性
第九章 說故事:溝通願景
第十章 遺澤: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

結 語 打造未來,讓世界變得更好
後 記 以書為師:漢尼斯的圖書館

作者從謙卑開始說起,講到真誠與信賴是高效領導的關鍵,接著帶到工作中應具備的能力及工作方式,也提到了創新與終身學習的重要,到最後才終於說到:自己對於「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的想法。

(以下每一章節會交替作者提出的觀點跟個人故事,同時也會摘錄該章一段我覺得很有感的一段文字。)

第一章 謙卑:高績效領導的基礎

「謙卑」這件事,在從小到大的學習成長中,父母或師長就曾不斷地告訴我們:「不能自大,要學習謙卑」。

但是長大後,可能不少人跟我一樣,會想問什麼才是「謙卑」?與朋友或同事相處後,有時更會有點混淆於「謙虛」、「傲慢」、「自信」、「自我」的正確分界?

作者認為謙卑不是與身俱來,而是可以從「求助」中學習。

他提到自己在史丹佛大學中,不管哪一個領域,同一棟大樓常常會遇到比自己強的人,甚至以特定學科來說,學生可能懂的都比身為校長的他還多。

如果對於不熟悉的領域,能夠寬心向他人請教,也就能自然地學習到謙卑。

接著,他從一位商業鉅子吉姆・克拉克的生平故事講起,再提到他曾向吉姆・克拉克募款投資計畫,而後因為中央下令限制聯邦政府支援幹細胞研究,於是吉姆・克拉克便中止捐贈。但是在研究中心成立10年後,因為研究成果的偉大,讓吉姆・克拉克還是拉下臉決定補足款項,雖然他曾公開撤銷捐款。

確實,對任何人來說,要在眾人前推翻自己的言論,是需要有謙卑的心態;如果沒有這份謙卑,首先是不可能覺察自己過去曾經做的事的錯誤;更不可能有勇氣去承認,先前的決定是需要改變的。

這也讓我想起,在家裡的日子,難免會跟父母拌嘴吵架或是意見不合,吵完架後要拉下臉真的很困難,除了親情間的羈絆外,或許當時的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若也學習著謙卑,可能對待父母的反應會有所不同吧?

別人如何衡量你在工作上學習的能力?我想。首要評估標準就是謙卑。(P.48)

我想這是為什麼作者會將謙卑放在第一章,並強調是「個人成長的基石」。

因為如果是一個謙卑的人,那就會真心學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處,也就不會堅持己見,總認為自己是對的,自然地會虛心向他人請教知識或建議,也當然會努力學習讓自己不斷進步。

 

第二章 真誠與信賴:高績效領導的關鍵

作者開頭便指出:要實踐真誠的方式,可以先找出自己景仰的特質,然後努力成為那樣的人。他舉華盛頓作例子,提到華盛頓是極其自律的人,為了追求個人發展,認真地身體力行他渴望具備的形象,於是造就了他的真誠。

「自律」兩字,讓我直接就想到了「鈴木一朗」,他是個相當自律的人。雖然小時候,因為父親的嚴格訓練,算是勉強的練習成習慣;但長大後,即使成為大聯盟球員,他仍是非常的自律,從起床開始,每日的按表操課,也因為這樣的自我要求,讓他在棒球界真的是傳奇一般的人物。當時,他要退役前,我跟老公也為了他去東京巨蛋看朗神最後的比賽

「自律」二字講起來容易,但要真的做到「自律」真的不容易,心志要非常的堅強。如何訓練堅定的意志呢?我發現找一項運動去做,持續去做,是一種能訓練心智的方式。

作者接著提出了「真誠的困難」。

的確,「真誠」二字也是從小到大,家庭跟學校教育中一直教導跟叮嚀我們的課題,但…….真的很難,有時候因為害怕、恐懼或膽小使然,讓人很難完全坦承。

不真誠的領導人,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呢?

為了討好人而給答案,當下固然感覺良好,惡果卻會長久籠罩著組織。最好依循真誠的路來走,了解全體的任務和方向,把腳踩在正確的位置,面對挑戰,做出困難的決定,然後站穩,堅定不移。(p.59)

一個無法承擔責任、不願意在組織中做壞人的上司,下場肯定淒慘。

相信大家都有經驗,看過不少這樣類型的老闆們,他以為當下他獲得了感謝,自己處理的很完善;但是,實際上卻是讓部署抓住了弱點,爛人得以繼續擺爛,有能力的人必須離開。

領導有方的上司,絕對不是略施小惠就能得到下屬的信賴,而是有能力處事,在面對需要決策時,能明確作出當下最好的決定;即使未來發現應該要調整方向,也不會推諉卸責,而是勇於承擔。

可能有人會說:我這輩子沒有要當領導者。(我自己也曾經說過這句話,呵呵。)

但後來才發現,如同我在前一篇讀書心得文章02 李開復給青年的12封信 Ready for the AI era, 12 Letters to Young People所說,領導不僅限於社會生存或工作職場,其實與家人的相處,有時候你也不得不成為領導者,如果無法貫徹執行真誠,那麼將很難得到信賴。

 

第三章 領導就是服務:了解誰為誰工作

領導即服務,這是領導人最難學會的一課。

書中指出領導人常常忘記,自己應該為別人服務。當部署承擔繁重的工作,領導人的任務是讓他們更有效率、提高生產力。並指出領導人應該認清該為所領導的社群或組織服務,而非著言於自己的利益。

作者以自己擔任工學院院長到研究實驗室的負責人,到擔任校長的經歷,發現他需要服務的人跟範圍變大後,建議領導人應將眼光放遠,將有助於設立目標。

史丹佛夫人在卸下董事的職務時,發表了這樣的感言:「這些年來,我的腦海裡一直出現這一幕:一百年後,目前所有的考驗已被遺忘,現在活躍的政黨也消失了,物換星移,但這所大學依然屹立。我看到孩子的孩子的孩子,從東方、西方、南方、北方來到這裡。(P.91)

我想這就是「教育」的偉大之處吧!作者因為是史丹佛校長,所以他在本書中的觀點多是以教育者作考量。不然,其實要放下「自己的利益」這個想法,真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史丹佛大學雖然是知名的大學,但也有許多相關的研究計畫是回饋社會,或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精神,作者說有一位參加服務計畫的女學生便善用工程訓練背景,幫助提煉植物油的非洲工廠,解決了重要的問題。

這些活動都達到了創辦者跟史丹佛大學的領導者對於「大學是為促進公共服務而設」的概念。

 

第四章 同理心:塑造領導人和機構的要素

作者按照自己的經驗,認為做決策和設定目標時,同理心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這與李開復給青年的12封信一書中,Letter 7 談領導力中提出的領導人應該具備三個特點的第一個點,有同理心一樣。

但本書作者特別指出了:需要在同理心和公平之間,找到平衡點。

他提到,為了讓一些低收入的家庭能夠獲取學生助學金,除了同理心外,還需要讓人(一些校友)覺得公平。如果只單單提供助學金給部分學生,對於另一群的學生又顯得不公平。因此,校方公布拿助學金的學生並不是白吃午餐,必須每學年、每週定時的提供服務、回饋學校,那麼就不失公允,也能被多數人接受。

這讓我所認知的同理心,又多了另一個層面的思考。

確實,過去我們在訂立政策時,會試著站在各界的角度思考,希望能讓政策執行上更落實,所以我們會透過草案公告或是招開公聽會來收集意見,但是這些意見如果只是傾向一方,例如民眾或廠商或執行單位,那麼勢必就會有不滿產生,如何找出平衡點,很需要主事者的智慧。

不過政治議題就另當別論了,政客並不是來好好做事,多數只是追求個人利益罷了。

參觀貧困地區的醫院、學校,或是遊民收容所是一回事,對那那裡遇見的人完全敞開心扉,讓親身體驗改變自己,則是另外一回事。我希望學生有深刻的體驗,能在同理心的導引之下往前走,成為改變世界的領導人。(P.127)

要成為世界的領導人,這個遠景也太過遠大,不過如果人能從自身做起,至少感同身受,願意幫助一些人,這個世界將會很不一樣,因為善意會從每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機構發散出去。

這種概念有點像是麵屋一燈的創辦者,引用日本安岡正篤大師的名言:「一灯照隅・萬燈照国」。

每個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努力做好本份,照亮一個角落;誠心且誠意的努力,那麼就會有產生共鳴的人出現。最初照亮一個小角落的燈火,最後會變成無以計數的燈火,然後將照亮整個國家。

 

第五章 勇氣:為了機構和社群挺身而出

作者提到,領導人應謹記核心使命。很多領導人面臨真正的挑戰時,常會把它當作自己的事。但這種做法通常無法解決問題。

他提到,2008年金融風暴發生之後,史丹佛大學必須執行一項頗有爭議的決策,因為他們必需要減少預算、裁撤人員、凍結薪資,以人才流失。他們想盡辦法因應這個危機,雖然過程中仍然失去了一些好員工,但是因為核心使命指導引路,也讓學校能早日復原,重新開始招募師資。

他也以自己的經驗,告訴讀者不要害怕冒險。他曾經極力在校內爭取支持,希望得到一個紐約市的計畫,不過後來的一些警訊跟新的事證,跟他堅持的史丹福核心價值不符,也讓他毅然地放棄計畫,雖然投注了很多精力,但他除了展現冒險的勇氣,也有勇氣叫停。

有時,你或許需要放棄夢想,但是如果你以勇氣來領導,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費。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你或許會為自己得到的東西感到驚喜。(P.158)

 

第六章 協力與團隊合作:你無法單打獨鬥

作者在第六章一開始就說:想到偉大領導人,我們不一定會聯想到協力或團隊合作。

好像真的會有這樣的想法。感覺領導人就是很有權威,會議上老講些他覺得很重要的事,但下屬們都覺得他提的東西無關痛癢,並非為了解決問題。

但其實高績效領導人不僅需要知道如何參與團隊,還必須知道如何建立團隊、激勵團隊馳援,以及營造出支持創造性思考的環境,激發團隊成員的爆發力,帶來卓越的結果。(P.161)

所以如何協力、運用團隊合作得到最大效益或成果,領導人其實需要分享權威。

但作者也解釋到:要破除階級思維並非易,經驗較多、地位較高的人,比較不願意和階級低的新人分享權威,這是人的天性。然而,科學家和工程師相較其他族群,卻樂於看到權威「扁平化」。

這段話中也指出的權威「扁平化」,我有些感同身受。

從前,在學校做實驗時,每次跟實驗室的同學或學長姐討論數據時,大家都會開放性的給許多建議;老師也是對於學生的研究給予很多支持,讓我們能在大架構上一起合作討論,探索科學的真理。

或許因為科學就是科學,大多是可以量化的結果;但是其他的很多勞力或付出,卻是難以透過數據去解釋。

作者緊接著提到,由下而上的協作的關鍵,在於團隊中的每個人,包括領導人都清楚自己所應該扮演的角色。同時,如何找對人接班,也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要將領導權交給別人」,也是很難的一項挑戰。我想多數人在職場上,看到的應該幾乎是不敢將領導權交給下屬的長官;或是交付權力後,反反覆覆、猶豫不絕的上司。

但請不要責怪他們,因為要當一個好的領導人,真的很難。

作者用明星球員做了解釋:明星球員不見得是好教練或總教練,因為他們會用自己過去的能力,衡量球員的表現。

這與招募團隊領導人時一樣,在面試人選時,很可能只記得自己好的一面,卻忘了這些能力都是累積的結果。在當找到適合的人之後,領導人也必須要退一步,讓團隊領導人發揮能力;然而,一旦發現團隊領導人能力不及時,招募者也應該要認錯,並積極地尋求其他更好的解決方案。

 

第七章 創新:產業與學術界成功之鑰

如果你有看我過去寫的兩篇關於閱讀書籍的心得,你應該跟我有同樣的想法,那就是:創新又再次被提到了。

脆弱的力量的作者討論的是,要透過創新讓教育和職場重新人性化起來,要領導人重新思考工作環境,讓身為員工的我們克服自卑,勇敢地提出創新的思維。這是由心理面的觀點出發。

李開復給青年的12封信一書,則是著重在於創新固然重要,但是創新應該要是新穎、有用和可行性這3個特質的綜合表現。這是從務實面去討論創新這件事。

本書作者在本章的開頭就說,創新:產業與學術界成功之鑰。

我看到這句話時,就很期待這位史丹佛大學的校長,同時作為支持學術發展及擁有產業人士的背景下,他會提出怎麼樣的看法?

學術界和產業界最大的差異,在於時間觀念與風險承擔。就我的經驗來說,大學中「奇特」的創新,大抵是由於好奇心所驅動,或是源於偶然的發現。為什麼?因為一般而言,學術界的人沒有最後期限的壓力,不必搶先上市以擊敗競爭者,就算沒有創新,也不會有失去市場的風險。(P.191)

這段話我也深有同感,以前在研究室時做實驗,跟在業界調配方相比,後者真的得面對每季的新品推出、舊品精進,或是每年度的目標達成。創新在傳統產業中,有時候很困難,因為人們的習慣養成是一件需要時間考驗的事,多數投資者沒有這麼多時間等待。

作者接著講了幾個小故事,其中點出了商業界中,創新意味著做出人們想要的東西,即使他們還不知道自己需要它。

而最好的例子,果然就是賈伯斯發明 iPhone,我也是作者所說的那樣子的人,以前我也覺得智慧型手機不是都一樣嗎?但是當入手第一隻 iPhone 後,真的愛不釋手。不是品牌的問題,而是使用起來,就真的很流暢,讓人感覺很方便。

所以學術界與商業界能共生嗎?

作者提出:兩者是能夠共生的,真正的力量在於想法與落實相互聯繫。

Google 就是最好的例子。因為 Google 的技術是在學術環境中萌芽,但是,在市場應用後,他仍有自己的選擇,於是讓用戶離不開 Google 大神。你生活上的大小事,有問題時,你也習慣用 Google 尋找答案嗎?

第八章 求知欲:終身學習的重要性

作者提到自己擁有求知欲,是來自於他的母親的關係。

因為從小母親讓他養成的習慣,讓他到上了大學,也與一般跑派對、聯誼的新鮮人不同,他專心於自己的求知欲。

讀到這邊時,我默默的覺得,母親在大多數的人的一生中,真的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像是李開復給青年的12封信一書作者,李開復先生也曾提到,自己母親給他的10個禮物,影響他個人一生甚鉅。

除了個人的閱讀外,他也提到「從別人的經驗學習」,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像是他在很多藝術方面的學習上,是來自於他的藝術家妻子。

能夠跟另一半學習自己不熟悉的領域,能夠一起相互討論,我覺得是一件很棒的事。雖然我老公講寫程式的東西,我是肯定聽不懂的;但是當他分享理財的一些概念,或是講解棒球的一些術語時,我會覺得很開心,好像又更了解對方一些,自己也成長一點。

我曾問艾薩克森,他為愛因斯坦、賈伯斯和富蘭克林等偉人立傳時,為何要把傳主的缺點寫出來。他說:「我想表明,人儘管有缺點、曾經失敗,還是可能變得非常成功。」(P.227)

是的。我們都知道人有缺點,也知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是那些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他不會失敗,而是他在失敗後,會檢討如何在下一次做的更好!

老生常談是嗎?但是,確實不容易做到。

 

第九章 說故事:溝通願景

推薦序的筆者曾說:作者約翰・漢尼斯是個很會說故事的人。

所以我想,這是為什麼會獨立出一個章節:用說故事的方式,來向其他人溝通願景。

其實我是到第二次讀這本書時,才真的發現書中很多故事,真的很有趣,也才體會出一些故事背後的意涵。

作者認為用數據、圖表溝通說明一些概念,的確有其作用,但是其實那些科學化的結果,可能大家都已經知道了。但是,若能夠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將會帶來更大的影響力。同時,他也建議大家能夠多多收集故事題材或是練習說故事。

我相信,大家都喜歡聽故事。從小,睡前就喜歡聽媽媽講故事;去幼稚園時,也很期待圍著老師聽故事的時間;上學時,看到故事般的課文內容,總是記得特別清楚;必須死背書時,如果自己能想像成一個故事,也會比較難以忘記。

聽故事為什麼那麼讓人喜歡?

我想,不只是因為故事情節生動而已;更不是由於故事用詞多麽美麗;我覺得原因是:每個人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很容易自己描繪出不同的想像空間,所以才讓每個人如此欲罷不能。

大家應該在參加簡報或演講時,也有發現吧?當講者說:我現在要先講一個小故事時,現在的大家便會將目光投向台上,並豎起耳朵,等待講者講的小故事。

 

第十章 遺澤: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

作者提到,他直到要卸任校長之前,因為被人詢問想要留下什麼遺澤?他才開始思考這件事。

畢竟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一直忙碌於建設,並沒有仔細思考過這件事。

作者後來說:如果有人在職涯第一天就這麼想過,或許也很好。因為如果是目標明確,那麼可能會帶來有益的效果;但是相對地,如果反而變得膽小、怕做錯事,那麼可能反而會限制職涯的發展,或甚至損害個人的聲譽。

你也曾想過自己想留下些什麼嗎?

如果有,作者給了這樣的建議:

在你的職涯早期,應該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培養技能、累積經驗、學習獨立作業與團隊合作,談遺澤未免言之過早。因為沒有人知道,之後會出現什麼樣的機會。(P.255)

這讓我想起碩班的指導教授在我畢業時說過的:進了公司,一切才剛開始,一定什麼事都要肯學習,不要計較有沒有實質獲得什麼,因為這些無形之中會變成你自己所擁有的。(看來學術界中的教授們都有這樣的想法。)

結論

看完這本書,深深覺得「史丹佛的10堂領導課」由史丹佛大學前校長約翰・漢尼斯來「教」,真的是實至名歸。因為他不論是在學術界或是產業界,都有過做領導者的經驗,他帶領過無數的員工、學校職員或是他也教導過許多學生。

我喜歡他在每一章節前的引言,像是「說故事:溝通願景」那一章,引言就是出自《愛麗絲夢遊仙境》的路易斯・卡洛爾:「不必解釋!先說你怎麼歷險吧,解釋太花時間了。」(快說故事吧!)

我也喜歡作者在每段故事間,巧妙帶出這些領導者應該要學習的要領。但我在第二次讀這本書時,才發現這些故事跟這些道理的連結,而被文中的幾段故事吸引,不得不贊同「校長真的很會講故事」。

那些領導者應該具備的「謙卑」、「真誠與信賴」、「同理心」、「勇氣」等等特質,其實當你細細品嚐書中的這些文字後,可能也會發現,這些也是我們人生道路上應該要學習的重要課題,無論你是否是「社會普遍定義的領導者」,都需要略知一二。

文末,作者還提供了他的推薦書單:漢尼斯的圖書館。

書是最安靜的朋友,而且永遠陪伴在我們身邊;書是可親又有智慧的顧問,也是最有耐心的老師。(P.283)

每次看這些愛閱讀的人寫的書的時候,都很想問:不知道這些愛唸書的人,是與生俱來的熱愛?還是在教養的淺移默化中,培養了閱讀的興趣?還是閱讀真的帶給他深遠的意涵?

如果你想成為出色的領導者或你已經是一位領導人,我覺得你可以到書店翻閱這本書 – 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史丹佛的10堂領導課 (Leading Matters: Lessons from My Journey) 看看自己喜不喜歡;或是台北市立圖書館也有這本書,可以借來看看。

喜歡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FB粉絲專頁~幫我按讚或訂閱我的部落格唷!

訂閱部落格~搶先看最新的文章!

--延伸閱讀--

閱讀心得文章:

精選前10名!(自己大聲說)好文章

美國生活大小事:

#相關文字是我個人閱讀本書後的感想,如有任何想分享的心情~歡迎留言。